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江苏常州: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软实力”

2022-10-10 11:14:16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劳为本,节俭家荣。”9月19日下午,《法治日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西墅村一户村民家的门牌上看到了这条家风家训。

在西墅村,每家都有这样的门牌,村里随处可见讲述传统美德典故、红色故事的展示墙。据该村村委会主任季文斌介绍,村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引导他们崇德向善,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教化作用。

近年来,常州市以建好“堂”、结好“网”、选好“人”为切入口,用身边人、身边事接力标识全域文明高度,以柔性互动推进刚性约束,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软实力”。2021年12月,常州市被授牌命名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是江苏省唯一连续3次捧得“长安杯”的城市。

让崇德向善成为全民风尚

9月16日,一场道德讲堂活动在新北区三井街道国宾社区举行,网格员赵义仁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讲述了发生在网格内的感人故事。

让网格员走上讲台,在常州是司空见惯的事情。2009年,常州首创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着手,通过多年发展成纵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体系,横向设立机关、企业、学校等十类讲堂,用道德故事诠释道德规范,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道德讲堂1.5万余个,每年举办讲堂8万余场,受众两千万余人次。同时,常州还着眼于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构建从先进典型培育,到道德故事传播,再到道德感悟践行的道德建设“生态圈”,不断完善“三级中心、四级网络”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村民自治型特色志愿服务运作模式。

常州依托于市志愿者总会和市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协调全市120万名志愿者和2600多个志愿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612个;开发“掌上道德讲堂”,不断推动讲堂影响力裂变式传播。

以法隆德打造城市“硬招牌”

见义勇为怎么“为”、公共场所车辆怎么停、装修扰邻怎么办……针对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问题,常州用实拓深道德讲堂在社会治理中的桥梁连接作用,并将相关成果以地方立法的方式进行固化。

“瞄准道德规范缺乏强制约束力的难题,常州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方式立规矩、树导向,用法治体现道德要求、筑牢道德底线,让文明行为成习惯。”常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永忠告诉记者。

近年来,常州制定出台《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把实践中广泛认同的爱护公物、排队礼让、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制定《常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常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等,有效保障交通安全及停车环境。

此外,常州还将履诺践约作为城市最美底色,让诚实守信成为群众普遍的道德信仰。针对诚信体系不够完善、失信行为依然突出的问题,在制定法律规范过程中强化相关诚信条款,并制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红黑排行榜”制度,公告“红黑榜”企业30批1373家,约谈“高违法”企业246家。

以“规”立德优化自治新生态

无形的道德规范难感、难悟、难执行,为此,常州在保障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合法性、规范性上下足功夫,促进基层乡村社区良法善治。

2019年,常州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优秀传统道德资源赋予新的治理理念,建立综合类民约与专门类公约相结合的规则体系;针对社区晾衣场所、广场舞跳舞时间等纠纷,钟楼区锦阳花苑社区制定《阳光晾衣公约》《快乐广场舞公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钟楼区松涛苑小区组织居民、商户签订“居民公约”,以此赚取积分作为评选先进的依据,有效破解了居民公约遵守难、坚持难的问题。

记者获悉,常州还积极推进“三官一律”进村社、进网格,对民约公约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社会公序良俗,并开展道德讲堂、家风建设等教育引导群众在你评我议中明是非、增共识,建立百姓自己的“好规矩”,截至目前共修订村规民约615个。

编辑:杜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