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周觊:控申窗口的“贴心人”

2022-07-25 13:01:59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文/图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潘强 李润雪

图为周觊听取申诉人意见及诉求。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这句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常被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检察官们用来形容周觊,在他们看来,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

在展示形象、服务群众的一线——控告申诉工作中,周觊一米八九的大高个子,常年剃着寸头的“彪悍”外形显得有些突兀,但在这个反映群众心声、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周觊成为信访群众心中最细致温柔的“贴心人”。

今年37岁的周觊,现任重庆检察一分院检察八部员额检察官,参加工作以来先后6次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公务员、全市检察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2021年6月,在第一届重庆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业务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称号。2022年3月,获评市委、市政府“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司法救助,八年帮扶暖“童心”

“周叔叔,我今年拿了‘三好学生’,快看我的奖状!”2022年5月,13岁的小杨(化名)在微信上和周觊熟络地聊着学习近况。这个13岁的小女孩与周觊的“缘分”还要从8年前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说起。

2014年,刚参加工作的周觊在一起因家庭矛盾引发的重大刑事案件中,发现了沦为“事实孤儿”的小杨。因父母反目,5岁的小女孩是这件案子中最大的受害者。

“孩子眼睛里流淌的无助让人心酸又心疼。我觉得不能就这样置之不理。”刑事案件完结后,周觊决定帮助小杨申请司法救助。

为此,他一趟又一趟地前往小杨的居住地,最终为小杨申请了司法救助金。在之后8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为小杨办理民政救助,帮她入学,带孩子去看望服刑的母亲,还是因贪玩成绩退步时找她谈心,给予鼓励,周觊始终“在线”。

为了让小杨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周觊还及时把小杨的状况告诉了单位和同事,该院妇委会、青年联合会也加入到帮助的行列。过年时,检察官阿姨带着孩子来城里逛逛游乐园,新学期送上学习用品,为她添置衣物、送上书籍……小杨这些年过得并不孤单,在周觊和同事们持之以恒的关护下,小杨逐渐成为了一名开朗、爱笑的少女。

牢记着“用诚心与人民群众沟通,用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理念。截至目前,周觊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7件,累计帮助因案致贫群众申领司法救助金17万元。

耐心接待,解开信访老人“心结”

“你们司法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学习,现在疫情还未结束,希望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2020年3月15日,一位81岁的老人在一封来信中工工整整写下的一段话。

老人姓王,2019年因与原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纠纷而向一分院申请监督。收到老人的诉讼申请后,周觊发现老人只快递了一份法院判决书,资料严重不全,他第一时间拨通老人的电话,没想到迎来的是老人一顿“怒吼”。

“老人听力差,说话声音很大。而且因为担心申请时效超期,语气也十分焦急,一开口就急促地说个不停,我几乎插不进嘴。”第一次通话,周觊耐心地听完了老人的“牢骚”。几次通话后,周觊了解到这位80岁的老人孤身独居,行动不便,疫情防控期间也找不到委托人。

“不能让疫情影响群众的权益,申诉人有困难,我们要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周觊极尽详细反复回答老人的疑问:“申请书第一段要写明您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周觊和同事们多次通过电话“一对一”细心指导老人书写申请,并加急给老人寄去一份申请模板,确保了老人的诉讼申请顺利受理。老人非常感谢,事后特意寄来表扬信,称赞周觊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8年间,周觊先后办理控告申诉案件40余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件次,用一颗真心恒心爱心为党解忧、为民解难,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创新方法,做工作上的“较真人”

2020年,最高检下发《全国检察机关网上信访信息系统2.0填录规则(试行)》,对群众网上信访受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标准。

为了帮助同事们更快熟悉新填录规则,周觊连续加班一周,详细阅读、梳理文件内容,并自行整理、扩充、编辑了一份长达70多页、3万余字的《检察八部信访组案卡规范填录及案件受理、分流索引》。这份“独门秘籍”以信访2.0系统信访类型为标准,对各种案件类型进行了详尽的解析。

“我是一名老同志,在学习新事物上不如年轻人高效,照着这份索引,我也能严格按标准填写,提高了工作质效。”同事钱美珍感叹道。

在落实“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上,周觊更是下了大功夫。他根据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制度以及自己多年的信访工作经验,创新制作了“检察八部群众来信登记台账”,28项待填内容涵盖信件数据及信息,一月一统计,条理清晰,不仅细化了工作流程,制定了工作办法,还建立起了服务民企“绿色通道”,服务质量和工作流程得到进一步提升和规范。

周觊常说,普通群众对政法各机关职责范围不清楚,因此常常“病急乱投医”。在处理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带着“公事公办”的面孔,而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体会他们的难处,为他们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让“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真正落实落地。

编辑:杜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