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法治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2-06-21 18:35:27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荣

□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文茜

近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成绩单”——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大湾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2万多家……正式启动建设近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深圳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主阵地、深化深港澳合作等方面发挥好核心引擎作用,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推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将深圳等6个城市列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贯彻落实该《意见》,深圳制定并发布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致力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首选地。

作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最大、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近年来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迭代推出了营商环境1.0至4.0系列改革政策,从先行先试到全面落地,改革举措在全市“遍地开花”,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新变化。

“《实施方案》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个领域的任务内容,并明确了要在今年落地实施的首批200项具体改革事项。”在今年5月7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浚介绍说,此次《实施方案》开启了深圳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政策,注重高标准落实,对照国家101项改革任务逐项明确落实举措,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推进实施,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确保把国家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落实到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深圳政法、司法机关积极行动,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

深圳法院紧紧把握“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找准工作着力点,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对外开放新格局。

深圳检察机关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检察办案组织,依法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批捕3645人,起诉4160人。严惩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骗取出口退税等犯罪。

深圳公安聚焦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问题,推出了系列便民利企工作举措,持续提升深圳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便利度。简化毕业生、人才引进户籍迁入接收流程,实现“秒批”入户。

深圳市司法局主动担当作为,在制度供给、法治政府、企业合规、个人破产、公共和涉外法务等领域精准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陆续推动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营商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政府规章、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合规示范区,全面推进合规管理试点;在个人破产领域“破冰试水”,成立了国内首家破产事务管理机构,为“诚实而不幸者”提供救济保障;在全国首发《民营企业法务指南》,率先上线运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自测系统”等,助力深圳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为全市逾380万商事主体发展切实提供全方位司法行政保障。

拓宽深港澳合作空间

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重大平台,深圳前海合作区不仅在制度创新、深港合作和法治示范领域取得新突破,还助力大湾区加速步入融合发展新阶段。

“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是前海开发开放的原动力,现已累计推出685项创新成果,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这也推动前海深港合作在金融、贸易、航运、法治、人才等领域持续深入。

让律师施智煜感受到前海新气象的是今年1月4日正式亮相的“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这里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法律服务生态链,三地法律同仁可以在此探索涉港、涉澳和国际法律服务的新模式。”施智煜说,这有望推动前海成为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先行地。

据介绍,目前,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已有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组织6大类70余家机构入驻。

根据《前海2020—2021年度营商环境蓝皮书》显示,前海已跻身于世界营商环境第一梯队。其中,开办企业、获得电力、执行合同三个维度全球领先。

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主阵地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圳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期限定在2025年。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

目前,深圳已有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深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全市600余万人才中科技人才超200万人。

人才聚集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家。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港大、港科大等合作,累计设立500多家科技企业。

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发展

机会、机遇、发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限潜力,北上逐梦。而深圳总有满满诚意支撑这些前来追梦的青年。

自2013年6月第1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以来,深圳已建设1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其中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182个、港澳项目54个。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1年已累计孵化团队555家。

除就业创业外,深港澳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都在跑出“融合加速度”。

教育选择更加多元。2021年新缔结35对深港澳姊妹学校,总数增至346对,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加速融入内地发展,港澳居民在深圳的体会不仅限于“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大家都是湾区人”,是“参与者”,更是“责任者”。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时期,深圳将在率先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编辑:杜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