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娘家人”引领刑释人员走上回归路

2019-12-09 15:30:41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记者   赵志锋

□ 法制网通讯员 李双红

“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我亲人般的无私帮助和关爱,司法局就是我的娘家。今后,我也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尽我所能回报社会。”刑满释放人员王慧(化名)饱含热泪,紧紧握着司法局工作人员的手说。

这是近日甘肃省嘉峪关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走访帮扶王慧开办的餐馆时,发生的一幕。

此前,在嘉峪关市司法局的帮助下,王慧于今年2月21日拿到派出所发放的居民户口簿,结束了她42年的“黑户”历史,成为嘉峪关市首例成功落户的“三假”(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刑满释放人员。为表达感激之情,今年3月11日,王慧将书写着“敬业为民办实事、扶危济困显大爱”“雪中送炭显真情、安置帮教暖人心”字样的鲜红锦旗,分别送到嘉峪关市司法局和嘉北司法所,并同时给甘肃省司法厅写了一封感谢信。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牛纪南阅看了王慧写的感谢信,以及嘉峪关市司法局为“三假”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安置帮教工作情况汇报后指出:“嘉峪关市司法局这种高度的政治站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真心帮扶的为民情怀值得钦佩!也值得各地虚心学习借鉴。”

时间回溯到2016年4月24日,嘉峪关市司法局接到监狱通知,服刑人员王慧将于当天刑满释放,请求配合做好出狱时的衔接工作。

通过户籍管理部门对王慧进行身份核查时,发现此人没有嘉峪关市户籍,在嘉峪关市亦无固定居住地,属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的“三假”人员。嘉峪关市司法局针对特殊情况灵活办理,决定将王慧作为“三假”人员进行接收,并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王慧在嘉峪关的生活轨迹。经多方查找得知,王慧11岁时被人从吉林省带到嘉峪关生活,至案发前20多年一直没有回过老家,家里已没有亲人。

经打听,她在嘉峪关有个要好的姐妹孙某,嘉峪关市司法局立即派工作人员耐心向孙某做思想工作,劝说孙某一起到甘肃省女子监狱将王慧接回,暂时居住在孙某家。

嘉峪关市司法局与王慧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鼓励她做一名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还为她详细制定了“三步走”的精准帮扶安置计划,即开展创业帮扶,帮助申请住房救助和实现落户。

嘉峪关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在政策范围内想方设法为王慧寻求政策扶持,与她所在的社区沟通协调,并先行对她进行临时救助。

了解到王慧在监狱获得烹饪初级资格证,司法局工作人员联系相关部门,帮王慧承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王慧在孙某的协助下筹措7万多元,开了一家餐馆。

司法局工作人员走访了解到,王慧的餐馆生意越来越红火,还雇用了员工。为了节约成本,她白天在店里经营生意,晚上和店员就住在店里。但王慧认为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想通过申请廉租房解决自己和员工的住宿问题,但因其不能提供身份证件遭拒。

经过司法局工作人员多次协调,最终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为王慧申请到50平方米的一套廉租房,并在她乔迁新居时送去了一台电热水器。

王慧握着司法局工作人员的手动情地说:“在你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不但开了餐馆,还搬了新家,你们还为我送来家电,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你们放心,今后我会做好自己的事,诚信经营,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那些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社会,我不会给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抹黑。”

王慧作为“三假”人员,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这对王慧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嘉峪关市司法局和嘉北司法所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由于王慧无法出具有关她身份信息的相关证明,办理户口一时陷入僵局。

2019年初,随着甘肃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特殊群体的落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经过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在提供了释放证明书等有效法律文书材料、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进行人像识别比对后,王慧终于上了户籍。

此后,陆续有刑满释放人员专门到王慧的餐馆找她交流、谈心、取经,谋划自己创业事宜。“今后,我也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尽我所能回报社会,对于暂时没地方吃饭的困难刑释人员,我的餐馆可以作为免费过渡性安置基地。”王慧说。

对刑满释放人员王慧的帮扶,只是嘉峪关市司法局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嘉峪关市司法局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职责法治化”的要求,通过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鼓励和扶持刑满释放人员自主创业、引导原单位安置、社会爱心企业零星安置等多种方式,做好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并通过多部门沟通协作全力解决刑满释放人员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刑满释放人员生活有保障、就业有去处、思想有转化、帮教有效果。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经有200人通过司法行政部门的帮扶走上自食其力、用真情回报社会的人生之路。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