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补齐短板应对挑战破解难题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实效推进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9-12-04 13:39:53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记者 周斌 张晨

大力推行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本地;密切跟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大力推行“互联网+服务”,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成为常态……

12月3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市域是平安建设的主要落脚点,要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善于运用制度威力防风险、解难题、补短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破解难题  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终点站”

能否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是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成效最好的试金石。

当前,社会矛盾外溢是市域社会治理最突出的难题。

会议提出,要主动破解这一难题,提升市域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并指出了一条科学可行的路径:源头预防、抓早抓小。

一方面,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从源头预防社会稳定风险。

会议要求,要推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搭建党委和政府、责任主体、群众之间的协商平台,使公共决策尽可能找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要完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的制度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防止因违法行政、违规操作引发矛盾问题。

另一方面,完善排查化解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早在小。

会议要求,要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对各类诉求和问题及时掌握、预警、调处,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发挥好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以多元方式化解不同矛盾纠纷。

要大力推行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本地。

“针对社会矛盾形成、演变特点,关键是要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会议强调。

应对挑战  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问题

治安问题复杂多变是当前市域社会治理最现实的挑战。

会议提出,要主动应对这一挑战,提升市域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

具体而言,要一手抓群众反映强烈治安突出问题的解决,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补强,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会议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为主线,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

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正在持续深入开展。会议提出,要把握黑恶犯罪在市域范围滋生蔓延特点,强化“抓省促市”“抓市促县”策略,强化行业治理、基层治理,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要密切跟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推广一些地方搭建跨区域合成作战平台等做法,提升对大要案件、多发性案件的侦查打击能力。

会议要求,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为目标,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

要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要坚持专群结合,布建起社会治安防控的天罗地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安全复杂性、脆弱性问题突出。

为此,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推进公共安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为重点,增强公共安全管理实效。严格落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健全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安全防范管理机制,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堵塞安全漏洞。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

补齐短板  在市域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

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当前市域社会治理最明显的短板。

会议要求,主动补齐这一短板,提升市域公共服务水平。并提出“三化”的解决方案,即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

——聚焦流动人口有序融入,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会议提出,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到2020年1亿左右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如期完成。

对暂时不能在城镇落户的,要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流动人口真正在城镇安定下来,增强获得感归属感。

——聚焦“放管服”改革,推动市域公共服务便捷化。

会议明确,要充分用好地方事权,在市域层面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行简政之道、开便利之门,切实解决好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

要借鉴一些地方“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服务”,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少跑腿成为常态。

——聚焦个性化服务,推动市域公共服务精准化。

会议要求,通过政务服务App、社区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准确把握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要健全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切实将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推进公共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办事堵点,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会议强调。

法制网北京12月3日讯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