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计划构筑“无人机墙” 欧盟内部分歧明显

2025-10-13 15:03:1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琼

近一个月来,波兰、丹麦等欧洲多国上空频繁出现不明无人机踪迹,引发广泛安全担忧,欧盟因此计划构筑“无人机墙”以应对相关威胁。10月1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构筑欧盟“无人机墙”的提议成为焦点议题之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会后明确表示该计划将持续推进。然而,围绕这一提议,欧盟各国分歧显著——“无人机墙”已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项目,正逐渐演变为关乎欧洲防务方向与政治立场的博弈。

图为当地时间10月8日,法国斯特拉斯堡,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言时谈及构筑“无人机墙”相关问题。 CFP供图

构筑“无人机墙”提上日程

9月中旬以来,欧洲多国接连拉响无人机安全警报:从波兰到丹麦、从挪威到德国,不明无人机的密集出现,让欧洲领空的安全漏洞彻底显露。

9月9日,大量不明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波兰军方紧急介入并击落部分无人机以消除威胁;不到两周后的9月22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凯斯楚普国际机场因发现多架不明无人机,暂停飞机起降约4小时;同日,挪威奥斯陆加勒穆恩国际机场也因同类情况关闭约3小时。航班大面积延误、旅客滞留机场……在欧洲,无人机事件已从潜在安全威胁,演变为切实影响经济与社会秩序的现实问题。

德国、比利时也未能幸免。10月3日,慕尼黑机场因监测到疑似无人机踪迹,一度暂停所有航班运营;10月2日,比利时军方通报某军事基地上空发现15架不明身份无人机,已立即启动排查程序。

欧盟负责防务的高级官员安德留斯·库比柳斯直言,欧盟领空“多次遭侵犯的情况令人无法接受”;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则强调,多国近期的无人机干扰事件,凸显欧盟在应对混合威胁时保持团结的必要性。

欧洲媒体指出,这些事件暴露出欧盟在无人机防御能力上的明显漏洞:欧洲现有防空体系应对低成本、高机动性的无人机“入侵”时,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尴尬——成本高昂却效率低下。

在此背景下,构筑“无人机墙”被提上欧盟议事日程。9月26日,欧盟防务官员与部分成员国国防部长、乌克兰及北约代表召开会议,将打造“无人机墙”列为欧盟“优先事项”。

根据已披露信息,“无人机墙”的设想是构建一套网络化、立体化防御体系,核心任务是发现、跟踪并拦截无人机:通过雷达、红外线、光电及无线电信号等手段定位目标,在无人机进入关键区域前实施压制或击落。英国《金融时报》称,这一体系旨在为整个欧洲大陆提供防护。

据悉,构筑“无人机墙”的提议最早于9月10日提出,冯德莱恩在年度“盟情咨文”演讲中提及这一计划,称其将是“由欧洲共同开发、共同部署、共同维持的实时响应力量”。10月1日哥本哈根会议后,冯德莱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表态,明确欧盟将推进“无人机墙”建设以保障成员国安全。

成员国间发生激烈争论

尽管欧盟高层对“无人机墙”计划态度坚定,但项目在成员国间引发激烈争论。

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原计划持续两小时,最终延长至四小时,围绕“无人机墙”建设的讨论全程气氛紧张。

资金分配成为争议核心。按当前设计,“无人机墙”项目三分之二资金需拨给东欧国家,这直接引发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南欧国家的强烈不满。要知道,这一项目预估造价达数十亿欧元,而当前欧洲经济正受高通胀、低增长、高赤字困扰,各国本就对防务开支敏感,资金分配分歧更让共识难以达成;同时,大幅增加防务开支不仅给欧盟及成员国带来经济压力,还可能因财政预算争议加剧政治碎片化。

此外,“无人机墙”设想也引发德、法、意等欧洲大国对“主权掌控”的戒心。德国总理默茨在法、意两国支持下强调,此类大型防务项目应由各成员国牢牢掌控,而非交由欧盟;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更直接质疑快速筑墙的必要性,敦促欧盟机构分清轻重缓急,认为欧洲应先聚焦更紧迫的事务,而非急于“砌墙”;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提出,欧洲应集中精力共同开发预警系统、加强“威慑”深度打击能力及采购更多防空系统,这一表态间接传递了对“无人机墙”计划的消极态度。

南欧国家同样表达不同意见。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提醒,任何共同防务项目都需兼顾全欧盟安全,“东部边境需覆盖,南部边境也不能被忽视”,这一观点得到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赞同。

除上述分歧外,“无人机墙”还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例如项目主导权尚未明确——由北约还是欧盟主导?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系统的运营与指挥协调。若主导权问题悬而未决,将严重影响项目推进效率。

“无人机墙”未来存在变数

本质上,“无人机墙”是一套先进反无人机系统,旨在快速发现、拦截并在必要时击落可疑无人机。从积极层面看,这是欧洲在美国对欧安全承诺渐弱背景下,加强自身防务建设、推进防务自主的一次尝试:无人机事件频发倒逼欧洲聚焦无人机防御的战术与能力建设,着力弥补探测、拦截及技术研发领域的短板,以提升实时响应与联合防御能力。

但对于“无人机墙”的前景与实际效果,分析人士多持保留态度。有媒体指出,系统最快也要数年才能投入使用,实属“远水解不了近渴”;欧盟发言人也坦言,项目暂无明确时间表,未来存在诸多变数。

俄罗斯外交部欧洲事务司司长马斯连尼科夫则直言警告,欧盟试图利用无人机事件引发的“歇斯底里情绪”,为增加军事开支寻找借口,而“无人机墙”计划将进一步加剧地区军事与政治紧张。

即便未来“无人机墙”投入使用,还将面临技术与法律双重挑战:若拦截行动出现误伤、跨境或失控等情况,极易引发外交摩擦与法律争端。

正如媒体所言,“欧洲的天空从未如此繁忙,也从未如此紧张”。随着“无人机墙”计划推进,欧洲各国正在安全与主权、财政与防务、自主与依赖之间艰难寻求平衡。这道“墙”究竟能否堵住安全漏洞,还是会成为新的分裂象征?答案仍藏在诸多未知中,有待时间揭晓。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