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巴勒斯坦国迎来“承认潮”

2025-09-29 16:28:0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阳

2025年9月的联合国总部,第80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周的议程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外交浪潮改写。从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集体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到22日法国、比利时等多国紧随其后,短短两天内,全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联合国会员国数量攀升至159个,占总数的82%。这场跨越“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外交行动,不仅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发生转折,更将“两国方案”的落实推向了紧迫的历史关口。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发言中指出,巴勒斯坦建国是他们的权利,不是奖赏。没有“两国方案”就没有中东和平。

加沙局势持续恶化

“加沙的每一声爆炸,都在叩问人类的良知。”当巴以冲突持续超过700天,加沙地带7万多人死亡或失踪、九成基础设施被毁的惨剧,终于冲破了国际政治的惯性僵局。9月21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在社交网络上的声明拉开了西方阵营转向的序幕,他直言加沙“人为制造的人道主义危机和以色列不断升级的轰炸行动完全令人无法容忍”,承认巴勒斯坦国是重燃和平希望的必要之举。同一天,加拿大总理卡尼的声明更直指以色列的违法行径——“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扩建正破坏建国前景,以方持续行动造成加沙数万名平民死亡、引发本可避免的饥荒”。

事实上,这场“承认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6.5万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而且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在继续。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德弗林21日晚间称,自8月下旬以来已有超过55万名平民离开加沙城并向南迁移。加沙地带日益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加沙地带的惨状更是扯下了西方所谓“价值观”的遮羞布,让人无法继续视而不见。日前,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发布报告,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种族灭绝罪行。与此同时,各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分析说,在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加沙人道危机深重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作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也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日益失去耐心。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同盟体系的裂痕成为关键推手。长期以来,美国始终要求盟友在巴以问题上与其保持一致,将承认巴勒斯坦国与双边和平协议挂钩。但本届美国政府无休止地对以军援、多次否决安理会停火决议的做法,不仅让其“调解人”身份彻底失效,更引发盟友普遍不满。乔治敦大学副教授阿里安尖锐指出,美国已成为“种族灭绝的活跃共谋”,这种极端功利主义政策加剧了同盟内部的离心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主要是“全球南方”国家,如今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加入,使得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159个承认巴勒斯坦国,安理会“五常”仅剩美国孤立于国际共识之外。这种跨阵营的一致立场,不仅让巴勒斯坦问题重新回归“中东核心”地位,更凸显了联合国作为多边解决平台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立场始终如一

“武力打不出和平,暴力换不来安全。”在9月22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清晰传递了中国在变局中的坚定立场。作为最早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将巴勒斯坦问题视为中东和平的根源性议题,在“承认潮”形成的关键阶段,更以“三个必须”的明确主张为解决路径锚定方向。

中国的立场首先聚焦于“停火止战的紧迫性”。郭嘉昆强调,当前必须以最大的紧迫感推动加沙全面停火,缓解人道主义灾难,“对以色列有特殊影响的国家应切实负起责任”。这一主张延续了中国一贯的务实行动:自冲突升级以来,中国已向巴勒斯坦提供多批人道主义援助,包括食品、药品等关键物资,同时持续推动联合国及相关机构打通援助通道,反对任何阻碍人道救援的行为。8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在会见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时明确指出,“加沙冲突必须立即停止,人道救援必须保持畅通”,这一立场与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高度契合。

“巴人治巴”的主权原则是中国立场的核心支柱。正如郭嘉昆明确所说,加沙是巴勒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后治理和重建必须维护巴勒斯坦民族的正当权利。为此,中国积极支持巴勒斯坦内部和解,推动各派别形成建国合力,为“巴人治巴”奠定内部基础。

坚持“两国方案”不动摇,则是中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遵循。从外交部长王毅强调“尽早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到郭嘉昆呼吁“汇聚更多国际共识,拒绝任何侵蚀‘两国方案’基础的单边行动”,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

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承认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实际权利。”巴勒斯坦外长法尔辛在感谢国际社会支持的同时,也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当前,这场“承认潮”虽已强化巴勒斯坦的国际合法性,为其争取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地位铺平了道路,但从法理承认到实际建国,仍面临多重严峻挑战。

以色列的顽固态度首当其冲。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多国宣布承认后立即强硬表态“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并称此举“危及以色列生存”,暗示将采取反制措施。事实上,以方通过定居点扩张、土地吞并等单边行动侵蚀巴勒斯坦建国基础的行为从未停止。据联合国数据,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已占据当地15%的土地,严重割裂巴勒斯坦领土的完整性。如何迫使以色列放弃单边主义、回到谈判桌前,成为落实“两国方案”的首要难题。

美国的阻挠则是另一大障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访问以色列期间,还在试图说服各国放弃承认巴勒斯坦国,宣称此举“将适得其反”。作为唯一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的态度直接影响联合国层面的行动效率,其对以军援的持续输送更在实质性加剧冲突。分析人士指出,打破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垄断性影响、构建真正多边的调解框架,是推动局势好转的关键突破点。

巴勒斯坦内部的团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分歧虽在外部压力下有所缓和,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建国叙事和治理架构。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承认声明中特别强调“哈马斯不能参与政府和安全事务”,这一立场可能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内部治理埋下新的矛盾隐患。中国此前多次表示愿为巴勒斯坦内部和解提供支持,正是看到了内部团结对建国的决定性意义。

尽管仍面临诸多困难,但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于巴以问题的新态度。未来巴以局势以及中东地区的格局或许将因此面临新的变数与挑战。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