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琼
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总统商业秀”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演。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在白宫宣布,美国将在其位于迈阿密的“特朗普国家多拉高尔夫度假村”举办202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并信誓旦旦表示“不会从中赚取任何收入”。这一决定瞬间点燃舆论场,让全球目光聚焦这座奢华庄园背后的权力与资本博弈。
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描绘的蓝图颇具诱惑:“这里就在机场旁边,景色美不胜收,各国领导人一定会爱上这里。”这座占地800英亩的度假村,拥有4座高尔夫球场、9300平方米会议空间和700多间客房,甚至为每个代表团配备独立别墅。从商业角度看,多拉度假村近年来因疫情冲击业绩下滑,特朗普此次选择自家产业承办峰会,被外界解读为“一箭双雕”——既彰显其“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又为家族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但这并非特朗普首次尝试将国际峰会变为自家的“商业秀场”。早在首个总统任期,即2019年,他就计划在同一地点举办G7峰会,却因民主党以“违反宪法薪酬条款”为由强烈反对而作罢。如今卷土重来,特朗普团队显然吸取了教训:白宫官员强调将“按成本价收费”,并声称资产由第三方管理,试图撇清利益关联。
即便披上“成本价”的外衣,质疑声仍如潮水般涌来。美国宪法明确禁止总统接受外国政府“薪酬”,而G20峰会涉及多国代表团的场地租赁、餐饮消费等费用,若直接流入特朗普集团,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特里贝直言:“这是对宪法的公然挑衅。”
更微妙的是政治伦理层面的博弈。民主党议员直指此举是“用纳税人的钱为私人产业打广告”,而特朗普过往的商业行为早已埋下隐患——他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因环保争议遭抵制,在越南的开发项目被曝程序违规。舆论担忧,2026年G20峰会或将成为“特朗普品牌全球推广的跳板”。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特朗普一以贯之的“商人总统”行事风格。2019年G7峰会计划流产后,多拉度假村的财务报告显示,其净营业收入两年内暴跌69%。如今特朗普选择在第二个总统任期重启类似操作,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有分析指出,若峰会成功举办,度假村的国际曝光度可能带来数千万美元的品牌增值,这种“隐性收益”如何界定,成为监管难题。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南非外长拉莫拉在回应特朗普缺席202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时,就曾委婉表达对“私人场地办国际会议”的疑虑。而欧盟近期因科技企业罚款与特朗普激烈交锋,若G20峰会选址争议持续发酵,可能进一步加剧美欧紧张关系。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