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驻斯里兰卡记者 韩博
近日,印美之间的关税争端急剧升温。由于美国连续对印度加征关税,目前印度输美商品累积税率已飙升至50%,引发全球关注。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印度则以强硬姿态回击,双方矛盾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更反映出地缘政治与战略层面的分歧。
图为当地时间8月1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古鲁库尔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在学校外举着印度总理莫迪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海报,反对特朗普对印度加征关税。 CFP供图
美国连续加税 印度坚决回击
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加征25%关税。这一举措使印度输美商品累积税率飙升至50%,预计受影响的贸易总额达640亿美元,波及纺织、珠宝、制药等多个行业。
据了解,新的关税措施将在行政令公布21天后实施。此前,根据特朗普7月31日签署的行政令,美国已经从8月7日开始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与6日公布的额外关税叠加后,印度输美商品将总体适用50%的关税税率。
印度多家媒体关注到,特朗普8月4日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出过一轮关税威胁,称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在公开市场转售牟利,因此将大幅提高印度向美国缴纳的关税。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印度政府迅速作出强硬回应。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批评美方做法“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并郑重重申“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保护国家利益”。此前,印度外交部也曾表示,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曾积极鼓励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以增强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如今却以此为由加征关税,尽显美国的“双标”。
印度总理莫迪的表态同样彰显了印度的立场。莫迪表示,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呼吁民众购买并推广本土产品。这一言论被印媒视为对特朗普称印度是“死亡经济体”以及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的间接回应。莫迪意在通过鼓励民众支持本土产品,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从而降低美国关税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向美国表明印度不会轻易屈服于其贸易威胁。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此次加征关税意味着,若三周内双方谈判无实质性突破,印度输美纺织、皮鞋、珠宝等品类的税负将显著增加。《华尔街日报》还在评论中感慨,短短几个月内,美印关系急转直下,特朗普从称赞印度为主要战略伙伴,到扬言“即使印度经济崩溃他也不在乎”。
印度媒体《印度快报》与《经济时报》的报道称,印度外交部强调俄油采购基于市场因素,旨在保障14亿人口的能源安全,美国“选择性针对”印度的做法毫无道理。两名印度政府官员还向路透社强调,俄印原油贸易多为长期合同,短期内难以终止,在价格上限框架下,俄油仍具性价比,印度短期内不太可能改变政策。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如果特朗普不能对印度实施所谓“额外关税”,那么对俄罗斯的二级关税制裁可能沦为空谈;若能实施,美印关系恐将发生重大变化。《印度教徒报》则认为,印美战略伙伴关系已现结构性裂痕。
矛盾长期积累 争端风险外溢
《卫报》分析认为,印美矛盾长期积累,两国间的争端不仅源于此次被重点提及的俄罗斯石油采购问题,双方在农业准入、非关税壁垒、全球供应链再配置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
路透社报道显示,印度进口结构中俄油占比显著,且与大型炼企签有长期合约,若被迫短期寻找替代货源,需从中东、美洲与西非等地采购,必将推高采购成本。尽管印度提出降低摩托车与烈酒等品类关税,但在农业、药品专利、数据本地化等核心敏感领域态度坚决,毫无妥协之意。改变当前能源供应模式对印度而言代价巨大,因此难以在短期内满足美国要求。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政府已将关税调整当作推行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手段。《卫报》认为,美国将贸易与地缘议题“捆绑推进”,以关税施压。路透社指出,对印加税与俄油采购挂钩,折射出美印战略互疑,关税已沦为“谈判筹码”。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特朗普政府主导的高关税体系将重塑全球阵营分化,旨在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关税型世界秩序”。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认为,关税已成为美国手中的“经济武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亨利·法雷尔、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政府学系教授亚伯拉罕·纽曼也曾论述美国如何利用贸易与供应链网络进行战略胁迫。在美国最新经济与国家安全框架里,关税已超越贸易范畴,成为兼具国内选票考量与对外施压功能的“武器化关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有关“提高二级制裁风险”的言论预示,金融与航运服务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步挥舞关税大棒的工具,印美贸易争端外溢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短期难以化解 未来充满变数
路透社报道,美国关税调整行政令设置约21天过渡期,可理解为“既加压、又留门”。从贝森特强调谈判“质量重于时间”,到白宫文件预留弹性空间,均显示美方策略是以更高名义税率为杠杆,换取印度在农业开放、监管协同及能源转向问题上的“可验证承诺”。
《卫报》分析认为,关税议题已被纳入美国地缘政治工具箱,其区域影响力扩张目标已优先于美印技术性谈判本身。《印度教徒报》评论,印美在“战略自主与市场准入”上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无解,如何以“有限互惠”管控分歧,考验双方政策韧性与政治想象力。
由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自2019年起无法正常运转,“上诉即停摆”成为常态,印美关税争端难以通过国际法律途径解决。
彭博社评论,美国将关税政策与俄油和国家安全议题绑定,使争端从“价格谈判”上升为“战略博弈”,双方在关键问题上都不愿轻易让步,这场对峙短期内难见分晓。《金融时报》认为,美方利用232和301条款频繁调整关税,已将其变成“外交胁迫工具”,而印方在农业和数据本地化等问题上坚持“零让步”立场,“短期内双方无法就这些结构性问题达成协议”。
目前来看,美印在这场关税争端中的强硬态度短期内难以改变,未来双方如何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地缘政治博弈中找到平衡,仍充满不确定性。美印关税争端的未来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格局与地缘政治态势。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