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成果有目共睹

2023-09-11 11:45:4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际文

今年10月将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如今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成果有目共睹。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不断壮大。

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支柱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写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

文莱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居,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文莱积极响应。中文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2017年,中国与文莱签署政府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2018年,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等双边合作文件。2019年,文莱苏丹哈桑纳尔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两国元首就加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文方“2035宏愿”对接、落实好重点合作项目达成广泛共识。去年11月,两国元首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见,为深化中文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领航定向。

中方承建的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特里塞—鲁木高速公路、乌鲁都东水坝等工程,便利当地民众生活出行,助力文莱长远发展。“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进展迅速,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接手经营文莱最大港口和唯一深水港摩拉港后,港口运营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摩拉港至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航线今年7月开航,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成本,为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互联互通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注入动力。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硕果累累。

“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1900万人次,验放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旅客;运输货物超2400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通20个月以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量质齐升”。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钢铁巨龙”跨越山河,促进了中老两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的黄金大通道。

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绿色能源项目点亮了共建国家未来发展之路。减贫、农业技术、职业教育等民生领域一个个接地气的项目,有效提高了共建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交通项目的全部实施,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十年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

“一带一路”项目积极履行环保责任,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方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同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的茫茫戈壁上,一排排风电机组的叶片徐徐转动,形成富有动感的队列。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萨察尔风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14个优先实施项目之一,为巴基斯坦开发了新的清洁电力资源。而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各大项目中,包括水电、风能和核能项目的绿色发电厂,占项目总数的六成以上。

路景相融的中老铁路,成功绕避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生态敏感点,充分保护沿线亚洲象、热带雨林等自然资源;被誉为巴西“电力高速公路”的美丽山特高压项目,在中国工程建设者的努力下,对施工时砍伐的林木按照同等面积补种,恢复植被1100公顷;在非洲萨赫勒地区,中国理念和技术元素融入非洲“绿色长城”工程建设,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称,“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最大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积极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数字丝绸之路”正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数字桥梁。中方同合作伙伴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廉洁建设,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共同发起《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

十年扬帆再起航。中国将以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同国际社会一道总结经验、擘画蓝图,引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向前发展,铺就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绘就绿色发展的亮丽画卷,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

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