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杨幸芳:自动驾驶算法治理中的隐私保护

2025-09-17 14:10:5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冠男

2025年9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25年年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法治日报社全面依法治国智库负责人、法治网总裁助理兼法治网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理事杨幸芳在会上作了《自动驾驶算法治理中的隐私保护》的主题发言。

杨幸芳在发言

杨幸芳首先结合《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对自动驾驶技术和自动驾驶汽车应用现状作了介绍。自动驾驶普遍较为全面地收集汽车行驶数据,驾驶员或乘客的驾驶目的地、驾驶习惯、常用地址、面孔、声纹等数据,以及车外行人和环境的数据。其中不少数据涉及隐私,其收集难以完全符合“告知-同意”原则,且因使用场景涉及本地实时处理与云端模型训练,因此,更应重视数据被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杨幸芳认为,我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为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自动驾驶需要海量数据来提高感知技术的精度,所收集的数据及其用途有别于一般互联网平台,该场景中的“最小必要原则”难以界定。同时,为训练算法而进行的数据收集,其使用目的更难以做到明确、合理。自动驾驶数据链条上的参与者包括整车厂、算法供应商、高精地图商和云服务提供商等多方主体,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滥用,责任主体及其担责比例难以清晰划分。

针对上述困境和挑战,杨幸芳建议将隐私保护内嵌于技术研发的源头,例如鼓励发展车载边缘计算,尽可能减少将涉及隐私的数据上传至云端。同时,对所收集的数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算法审计与透明度义务,使用数据水印、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泄露的溯源,及时发现对数据的篡改,并在立法上进一步明晰各主体的隐私保护责任。同时,在特定区域、特定路段设立“试验田”,允许企业在可控环境下测试新技术和新模式,监管机构根据测试情况同步调整监管规则,实现“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的动态平衡。媒体可进一步普及隐私保护知识,监督泄露和滥用隐私的行为,推动算法透明等。

据悉,本次会议共设置涉及科技法学基本理论、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数据治理、平台治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八个分论坛,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度讨论。法律界、科技界、产业界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编辑:刘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