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开跑

​参赛人员“无感智慧通关”

2025-11-18 06:55:33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蒲晓磊

11月15日,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跑。

本次赛事赛道全程42.195公里,其中香港段21.85公里,深圳段20.345公里。起终点均设于深圳湾体育中心,以深圳湾大桥为纽带,跨越深圳南山区和香港元朗区。包括港澳在内的23支队伍69名选手,共同完成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奔跑。

香港选手林颖璋赛后说,自己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在这条特别的赛道上跑出了近期最好成绩,感到很开心。“尤其是‘无感智慧通关’,这种感觉很棒!”

“此次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比拼,更是‘一国两制’下深港融合发展的生动诠释,是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鲜活注脚。”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常务副主任邝兵说。

1992年,深港两地举办了历史上首届跨境马拉松,比赛以香港上水北区运动场为起点,沿青山公路到皇岗过关,在深圳绕行后抵达终点深圳体育馆。参赛者需要提前交出过关证件办理入境手续,在比赛时领取一张通关卡作为身份标记,经过皇岗时将卡片放下才能过关,比赛结束后再发还证件。整个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在关口人工点数、核验身份。

时隔30余年,深港再次合作举办跨境马拉松。但这一次,参赛者在通关时不用再停留。

记者了解到,本次赛事借鉴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经验,结合马拉松赛事特点,设计形成适用马拉松赛事办赛需求的通关模式,实现人员、车辆、物资“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无感智慧通关。

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介绍说,所有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前将证件资料交给深港两地入境处和海关,在比赛开始前进入临时查验区完成核对。赛事期间,他们只需佩戴装有GPS和RFID芯片的手环,通过关口时通过面部识别,系统自动完成身份核验,实现“无感智慧通关”。

“30年前举办深港跨境马拉松的时候,所有证件检查、过关登记程序都是人手处理,要动用很多人力。现在我们用科技手段,运动员戴一个手环就可以通过关口,完全不用停下来。”杨德强说,从人手到科技,深港跨境赛事的变化见证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

除了实行“无感智慧通关”,本次跨境赛事还实现了两个创新。

一方面,多维度应用科技,让赛事指挥更高效。全程采用人脸识别技术、车辆在途监管与实时定位等数字化技术,对参赛人员及赛事车辆进行全过程、全流程跟踪与管控。

另一方面,构建粤港联动办赛体系,让赛事协同更紧密。成立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竞委会,与香港全运会统筹办建立多渠道、多层级沟通机制,在比赛执裁、赛道丈量、综合保障方面周密衔接,确保赛事分段保障实现无缝接续,真正做到专业协同,合力办赛。

“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跨境田径马拉松,以及本届全运会仅有的两个跨境项目之一,它不仅是赛事组织的重大创新,更是深化区域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有力实践。”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竞赛部副部长何建辉说。


编辑:高弼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