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模范践行者
□ 本报记者 刘洁 张冲
“2023年7月3日:呼玛镇二村,村民杨某饲养的马跑到同村冯某的玉米地,啃咬、踩踏玉米,冯某与杨某关于赔偿金额出现较大分歧。我同‘法官工作站’干警实地查看玉米地受损情况,并与村党组织书记及种植户沟通了解玉米长势及往年收成。综合多方因素,客观给予双方建议,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打开黑龙江省呼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何旭的“民情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细致”二字。
“最初只是想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下来,提醒自己要解决。”何旭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群众跟我讲诉求,是信任我,我得认认真真给他们一个答复。”
从事综治工作三年,日记本写满了又换,何旭“办了”的事也越来越多。
“有时候翻一翻,还挺有成就感。我们基层解决不了什么民生大事,但把这些小事都做好了,感觉也挺好。”何旭不好意思地笑笑。
成就感并非开始就有。2022年,刚到综治中心工作的何旭,看到土地纠纷就“犯怵”。
呼玛县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农业县,群众尤其关注土地问题,有的土地纠纷存在时间跨度久、具体情况复杂,处理难度较大。
“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何旭,只能通过一遍遍实地走访熟悉涉事土地、联系职能部门查找备案、学习相关法律政策等,明确群众诉求,再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不止是土地纠纷,全县8个乡镇、54个村屯,何旭记不清走了多少遍,处理过的矛盾纠纷更是数不过来。时间久了,“菜鸟”变“老手”,现在的她也总结出解纷独家“秘籍”。
“得从心底里把群众当家里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委屈和不满,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进行理性分析。”何旭认为,化解矛盾纠纷一定要学会共情并换位思考。她总结出“五心工作法”(耐心倾听、公心说理、用心沟通、尽心化解、悉心回访),并在呼玛县的调解队伍中广泛应用。
作为一名基层政法干部,何旭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工作中,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工作既然干了,就要把它干好,要不等于白干。”这话,何旭常挂在嘴边,随时帮群众解决问题也成了她的习惯之一。
有次回姥姥家,何旭偶然听到有老人抱怨楼道里蜘蛛网太多、卫生条件不好,她二话不说,马上联系物业公司打扫了楼内卫生,还邻里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类似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何旭开玩笑道:“虽然都是些小事儿,但知道了就想着得解决,可能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
“待不住”是何旭的另一个“职业病”。
到乡镇摸排走访、去村屯讲解政策、进学校开展普法……在她看来,要干好基层政法工作,绝对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而是要踩进田埂里、走进百姓家,知道群众真正愁啥、盼啥,在帮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法律知识送到他们身边。
面对高龄群众对政策法规理解困难的问题,何旭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家常话,把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真实案例,改编成“马吃玉米”“彩礼风波”等生动的短剧,让群众在观看的同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就像你只有了解一个人,有事才愿意跟他讲,老百姓也一样,常见面、熟悉了,有问题才会想到我们。”何旭总结道。
倾听基层声音之外,参与综治中心建设是何旭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2025年初,呼玛县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何旭全程参与综治中心的功能设计、研究工作制度与大厅人员组建。她跑遍乡镇,翻台账、记需求,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写下“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般难”。中心建成后,她推动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16个部门入驻,方便群众办事。
何旭认为,喊一百句“让群众少跑腿”,不如实实在在打通部门壁垒、优化服务流程。
“综治中心试运营时,工作人员在大厅驻点半个月,记录每一位群众的等待时间、办事诉求,根据这些记录,我们调整了窗口设置,把关联业务整合到相邻窗口,并协调建立了‘一窗受理、内部流转’机制。”何旭回忆道,“只有盯着每一个服务细节、跟进每一件办事流程,才能让‘进一扇门、解万般难’不只是标语,而是群众真正能感受到的实惠。”
此外,为提高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何旭组建专业调解团队,吸纳心理咨询师、农技专家等加入跨领域调解人才库。她还建立了大厅调解员“初任培训—进阶提升—专家研修”三级体系,邀请法律专家授课20余次,培训560余人次,精心培育出一支“金牌调解员”队伍,成功推动乡镇综治中心从“被动接案”转向“主动上门”。
在何旭的努力下,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群众满意率由90%提升至98%。
民需入册,责任在身。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民情日记”上的内容还在更新,何旭也在用她的坚持和认真诠释着一名基层政法干部的初心使命。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