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模范践行者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王鹤霖
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藏南,寒风凛冽,氧气稀薄。一间小小的多元化调解室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措美镇政法委员达娃拉珍将两碗滚烫的酥油茶稳稳放在争执的牧民面前。她的藏语低沉而有力:“法律是金绳,能捆住争吵的野马;法律是明镜,能照见人心的曲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达娃拉珍跋涉在雪山草甸之间,播撒着法治“种子”,点亮乡村法治“光芒”。
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做好本职工作离不开扎实的业务支撑。达娃拉珍深知“办好群众事,学法懂法是基础”的道理,利用工作之余,潜心学习法律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挑灯夜读,成功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能力,为扎实做好基层法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辽阔分散的多元语言文化和薄弱的法律意识,达娃拉珍深知传统的普法模式在这里寸步难行,她开创了一套契合高原脉搏的“浸润式”普法路径——牵头组建“黑帐篷普法队”,深入最偏远的村(居)、最远的放牧点。行囊里,是精心编译的藏汉双语手册,将民法典中草场承包、婚姻家庭、债务纠纷等核心内容,转化为“草场证是金饭碗,三十年不变有保障”“网络贷款陷阱深,天上不落酥油饼”等牧民一听就懂的谚语格言。
翻越雪山垭口,走进牧民的帐篷,灶台边、牛群旁,都是她传递法治声音的讲台。村里人声鼎沸的甜茶馆,成为达娃拉珍最接地气的普法阵地。午休时分,她利用这个天然的信息集散地,用流利的藏语,结合本地真实发生的小案例,讲解法律知识。一次,她用“借牦牛要还,生了小牛归属要明”的比喻,生动阐释了借贷合同的权利义务,让几位被债务困扰的老牧民恍然大悟。
针对年轻群众用网习惯,她建立镇、村、组三级微信群,化身“线上法律顾问”。定期推送藏汉双语法治短视频、警示图解,内容紧扣反电信诈骗、野生动物保护(如“盗猎雪豹触刑律,神山不容贪婪心”)、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牧民在群里一句咨询,她总能及时用藏语语音精准解答,让法治信息跨越地理阻隔,直达牧民心间。
担任基层政法委员以来,她开展普法宣传50余场次,受众3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5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30余次。
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达娃拉珍充分发挥身处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在日常业务处理、走村入户、信息整理上报中,敏锐捕捉潜在的矛盾纠纷苗头,及时协调处理,大部分矛盾纠纷在萌芽期及时得到干预并化解。
一次,辖区18名运输车辆车主与某建筑项目施工方因运输费用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一边是群众的生计,一边是县城发展大局,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了妥善化解纠纷,她熟练运用自己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总结创造的“一听二查三讲四解”调解法,详细倾听双方诉求,先让双方充分表达不满,再带领双方代表实地勘察运输路线、运输距离以及路况,随后宣讲当前运输市场价,并阐明坐地起价的严重性和随意压低运输价的不合理性,最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认识到错误,握手言和。经过两天不遗余力的调解,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类似这种调解已成为达娃拉珍工作的一部分,在一次又一次解纷过程中,群众逐渐对这个看似年纪不大但是处理纠纷却异常老练的年轻姑娘刮目相看,渐渐地,她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调解员”,现在,大家有事都喜欢找她定分止争。
达娃拉珍主动申请成为县级检察院听证员,参与案件听证,运用政法委员和听证员双重身份,先后参加3次听证会,提供专业意见建议5条,有效帮助检察院更全面、更客观地审查案件、精准监督提供参考,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实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自担任基层政法委员以来,达娃拉珍牵头化解各类纠纷50余起,组织力量深入牧区帐篷,认真开展“法治宣讲进牧户”活动,宣讲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
达娃拉珍像一株扎根冻土的格桑花,不张扬,却以坚韧的生命力,将法治根系深植于雪域沃土;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她用法律的尺度丈量人心,用法治的温暖融化坚冰——她坚信,唯有法治的光芒,才能永恒照亮雪域高原和谐安宁的未来。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