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凡超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发布了“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督促履行医保基金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等6件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辅助公益诉讼办案典型案例,鼓励引导各地会用、善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充分发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助力公益诉讼检察精准发力、提升效能、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重要作用。
本次发布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辅助公益诉讼办案典型案例,涵盖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国有资产保护、安全生产和反垄断等法定领域,既有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也有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针对医保基金诈骗、部分加油站偷逃税款等隐蔽性强、专业化程度高、违法行为发现难等痛点问题,检察机关从“小切口”入手,运用大数据思维,精准发现公益损害后果和数据背后的行业监管漏洞,以高质效法律监督助力解决行业治理难题,取得显著成效;针对长期非法倾倒建筑垃圾影响人居环境,非法倾倒方又难寻踪迹、责任认定难,食品中非法添加抗生素,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突出等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从“人力调查”到“数字赋能”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监督效率,增强了办案效果。
此外,检察机关在反垄断新领域积极探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研判开源数据,发现高质量的公益诉讼监督线索,运用数据思维解析监督要素,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推广力度,总结推广一批实用管用、好用易用的监督模型,规范开展监督模型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让每一个监督模型都扎根公益诉讼办案实践、释放更多治理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检察动能。
编辑:赵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