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时评
□ 蒲晓磊
今年10月是第16个全国“敬老月”。连日来,各地各相关部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5.6%。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持续提升执法质量和效能,加大司法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老年人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老年是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通过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更好保障老年人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支持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更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的重要任务。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需要法治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要引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其招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利用公益诉讼等机制切实保障老年人平等就业权益。畅通老年人维权渠道,探索开辟绿色通道,依法处理针对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健全法律援助协作机制,提高老年人法律服务质效。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需要聚焦社会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推进。只有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在法治轨道上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才能让广大老年人既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能老有所为,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进而有力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