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海燕
“我们服务一家影视公司,他们用纯AI制作微短剧,作为服务律师,怎么提前把相应的权益固定下来?AI创作内容是否有版权?”
“在许多网络内容侵权案件中,平台大部分是间接侵权,如果平台通过内容作品获得收益,是否为直接侵权?”
“从用户角度讲,如何评估和识别个人用AI工具发布内容的法律风险点?”
10月23日,一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相关权益保护法治观察活动在上海市杨浦区创智天地V聚场拉开帷幕。自媒体博主、知产律师、平台从业者齐聚一堂,与法律界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据了解,杨浦区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已汇聚哔哩哔哩、抖音等头部平台以及数千名创作者,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数字内容创作与传播生态。然而,在产业繁荣的表象之下,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的权益保护问题愈发显著,尤其是构建和完善与优质内容创作相适配的权益保护体系,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为此,杨浦区委依法治区办、杨浦区委网信办、杨浦区司法局联合主办“创作有范 法治有光”——杨“数”浦数字沙龙(第十期)暨杨浦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相关权益保护法治观察活动,聚焦互联网内容创作权益保护,邀请专家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保障机制构建等议题展开交流与分享,以法治手段助力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实现合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司法实践中的平台责任认定为例,杨浦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卢思元提出,法院通常从平台是否尽到与其经营模式、经营行为相适当的管理责任,结合平台内侵权信息的明显程度来进行审查,常见的审查内容包括平台在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瑕疵,是否履行了平台应履行的注意义务等。
此外,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怀印围绕“互联网内容创作权益保护的痛点破解与机制优化”、上海国狮律师事务所韩俊围绕“AI赋能内容创作法律合规实务”展开演讲。现场专家围绕“协同共生: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与合规管理的路径探索”进行圆桌讨论,并一一解答互联网内容从业者的疑惑。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