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滨海警营“不老松”:大目湾派出所李忠的守护与传承

2025-10-27 14:25:3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舒懿琼

清晨,浙江省象山县大目湾的海面刚泛起微光,58岁的民警李忠已经出现在综合指挥室。屏幕上,景区监控画面、4G单兵实时影像、无人机巡航画面交替切换,“潮汐卫士”勤务机制正高效运转。

“有李老师在,心里就踏实。”在大目湾派出所,这句话已成为许多年轻民警和辖区群众的口头禅。从警数十载,历经多岗锤炼,李忠被亲切地称为警营“不老松”,不仅是年轻人心中的标杆,更是这座滨海新城的“活地图”与“定心丸”。

“处警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走进人心。”这是李忠常对徒弟们说的一句话。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李忠在观景台角落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少年。他没有急于说教,而是蹲下身,为浑身湿透的孩子披上雨衣,轻声问道:“孩子,冷不冷?”在赢得信任后,他才循循善诱,最终化解了母子间的心结。

李忠总能把每一次接处警都当作实战教学的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在他的教学中,接警记录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读懂人心的窗口。“要从家长焦急的话语中捕捉关键信息,在监控盲区要善于预判。”

他将接处警中悟出的道理,带到了大目湾“滨海花园旅游警务”建设的最前沿。“处警不只是处理一件事,更是守护一个人、一份心情。”他这样告诉徒弟,“这套方法,用在景区里,就是最好的旅游警务。”大目湾松兰山景区的绵长沙滩与礁石海域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暗藏野泳溺水的安全风险。随着旅游热度攀升,防溺水以及化解游客间纠纷,成为这片旅游热土上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岸上风险,可以靠步巡车巡;海上隐患,该如何洞察?当所里引进可自动巡航的无人机时,年近花甲的李忠主动请缨想承担学习和推广的任务,推动组建所内无人机战队。他戴着老花镜,一遍遍研究说明书,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反复练习操作技巧,很快成为所里的“无人机操作教员”。

台风“竹节草”来袭期间,李忠冒着风雨操控无人机,飞抵礁石上空,对着冒险捡螺的群众一遍遍喊话提醒。“飞低一点,语气要稳,要讲清危险并给予提醒。”尽管声音已经沙哑,他的操作依然稳健。在他的推动下,大目湾派出所构建起“摩托艇水面巡+车辆岸线巡+无人机空中巡”的立体防护网,实现了对海岸线的全方位监控。

今年以来,这套立体巡防系统已成功预警人群聚集风险27次,开展联合救援12次。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李忠的带动下,全所民、辅警学习新科技、运用新装备蔚然成风,科技赋能让传统警务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李忠还推动传统警务室升级为集纠纷调解、应急救助、旅游服务于一体“潮汐驿站”。他带领徒弟检查智能预警喇叭、讲解“海上电子围栏”系统、调解游客纠纷,通过言传身教,将服务群众的理念深植于徒弟心中。

“警察同志,能帮我们拍张合影吗?”李忠笑着接过游客的手机,耐心调整角度,连续按下快门。游客看到照片后都连连夸赞他的摄影水平,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老师傅,曾荣获宁波市摄影大赛一等奖,更获评“全省公安文化千名人才”。这道由警民同心绘就的风景,为黄金海岸线增添了独特温情。

“当警察,不只是守护当下,更要为未来播种。”这位警营中的老师傅,正以经验为灯、热忱为火,照亮后来者的从警之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大目湾的碧海蓝天之下,李忠与他的徒弟们,正用坚守与传承,让北纬30度的黄金海岸线,因平安与温暖而熠熠生辉。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