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晓娟
秋日的浙江建德航川村,千年银杏叠翠流金,29家“139宜居乡宿”里游客欢声笑语不断——这幅乡村旅游繁荣图景的背后,是建德市公安局以“共富警务”为核心,用“减、加、乘”三招精准赋能,让民宿经济从“零星起步”到“集群发展”,不仅为村集体创收超1600万元,更打造出警务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本。

减环节:前置服务“破梗阻”,民宿开业“加速度”
2023年,航川村因地制宜,创建了由村集体集中管理、村民自发打造的民宿产业集群,推出“住一晚吃三餐只要139元”的亲民价格。
可村里的民宿多由村民自建房改造而来,一段时间里,民宿特行证的前置条件多、发证难。
“建设扶梯高度要按照标准”“治安监控等设施要配备好”……
“民宿建设有其规范标准,如楼梯扶手,要求高度在1.2米以上,经营者在前期建设中没有把握好标准,导致后续经营中出现问题。”建德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唐卫权说,“为此,我们提前介入,为每一家新开办的民宿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全程跟进。”
针对民宿“特行证”办理流程繁琐、标准不明确的痛点,建德市公安局主动牵头住建、消防等部门,推出“前置对接+联合审查”模式:民宿动工前,治安大队民警就带着合规清单上门,结合经营需求给出“量身建议”,避免后期返工;审批阶段,多部门同步审核、一次办结,彻底告别“多头跑、反复改”。
“开办民宿的审批流程简单便捷,在经营过程中,还有民警帮助我们做好安全防范,生意做得顺心安心。”航川村村民朱顺忠去年返乡创业,把自家老房改成了民宿。今年,朱顺忠在村里开了第二家民宿,旺季时客房几乎天天爆满。
“简化审批条件、提供便捷化办证举措,民宿特行证领取率提升了,解决了过去民宿行业证照申领难导致的‘百姓不敢干、资本不敢投’问题。”辖区派出所副所长刘敏轩说。
加效能:智慧赋能“降成本”,安全服务“双提升”
在航川村民宿,前台接待人员通过手机为张先生一家办理了入住登记,从身份证验证到选房再到确认入住,不到1分钟。
“当地公安机关主动上门指导,手把手教会我们开通手机版治安管理信息系统。”随遇民宿经营者李惠良介绍,在手机APP推广前,民宿经营者至少需配备一台电脑、一台扫描仪、一台读卡机,采购这些设备至少花费2—3000元。现在,一部手机就能登记入住,一分钱不用多花!“公安机关提供管家式的服务,啥都为我们考虑到了。”李惠良说。
“‘四实登记’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登记漏洞(漏项率40%),将入住信息准确率提升至98%;同时还引入人脸识别终端,数据实时上传公安平台,2024年来,成功预警协助公安抓获在逃人员3名。”派出所副所长刘敏轩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免费的APP,可以帮助民宿经营者实现操作简单‘零门槛’,服务管理‘零距离’,同时也让治安管理‘不缺位’。”
不止于“硬件减负”,公安部门还联合消防、文旅等单位开展“订单式”培训:从灭火器使用、反诈提醒,到接待礼仪、应急处理,12项实用课程手把手教,让民宿从业者既能当“老板”,又能当“安全员”。如今,建德民宿的顾客满意度稳居高位,“住得安心、玩得舒心”成了游客的“口头名片”。
乘合力:警民共治“织密网”,平安守护“在身边”
在航川村的石板路上,穿蓝色马甲的“锋平义警”不时为游客指路,遇到纠纷及时调解——这支由30余名民宿经营者组成的队伍,是建德公安打造“群防群治”的“活细胞”。
随着航川村民宿业快速发展,涉民宿旅游纠纷增多,寿昌派出所组织民宿经营者组建义警队伍、加入派出所的“平安义警”联络群,主动收集信息、参与调处纠纷。
“民宿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对周围地理位置等情况熟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义警队伍中来,参与到经营管理、治安防范中,对于维护民宿安全发展、保障游客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建德市公安局寿昌派出所负责人介绍。
自2023年组建以来,“锋平义警”已累计化解游客纠纷19起、帮找回走散老人孩子22人,辖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超60%。警民携手的“乘法效应”,让平安不再是“警察单打独斗”,而是变成游客、经营者、村民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形成了“平安促发展、发展护平安”的良性循环。
从“减环节”破除发展障碍,到“加效能”激活产业活力,再到“乘合力”筑牢平安根基,建德公安始终把警务工作嵌在民宿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上。未来,建德公安将继续深化“共富警务”模式,以更精准的服务、更智慧的管理,让民宿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让平安成为建德乡村最美的“底色”。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