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王仕鹏
在浙北山区的连绵翠竹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创新推行“生态合伙人”机制,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巧妙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创新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
2023年,安吉县公安局提出“生态保护没有局外人,你我都是合伙人”的理念,构建起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合伙人”机制。该机制凝聚起村干部、网格员、民宿业主、青年创业者等多方力量,组建了27支特色队伍。
与传统义警不同,这些“合伙人”被赋予了更深层的使命——他们不仅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成为营商环境的“护航员”和发展机遇的“发现者”。如今,安吉已组建28支义警队伍,汇聚9万余名志愿者,建立49家生态警务联盟,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治”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智慧破局:从“挖笋纠纷”到“体验经济”
去年春天,大余村生态警务工作站站长张忠心的电话几乎没有停下来过。“有游客在我们家竹山上挖笋,说了还不听,吵起来了!”这样的挖笋纠纷在2024年春天就发生了46起。
面对这一难题,张忠心深有感触地说:“光靠堵,不行。游客有体验需求,村民要保护财产,矛盾只会不断上演。”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生态合伙人”李某创新推出“挖笋体验基地”,将矛盾点转化为共赢点。
这一转变带来了显著成效。2025年春季,基地迎来游客300余人,创收10万余元,更实现了挖笋纠纷的完全消解。曾经带着孩子私挖竹笋的陈先生,今年特意再次来到大余村,让孩子在体验基地尽情挖笋:“这回踏实了!让孩子玩得尽兴,也学到了知识,还支持了村里发展。”
多元共治: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增值”
安吉的生态保护画卷正在多个维度同步展开。在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一支由70人组成的“小鲵护卫队”日夜守护着极危物种安吉小鲵,已有1500余尾小鲵成功回归自然,该区域于2024年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
与此同时,安吉公安推出“安心营”平台,践行“一咖一警”服务,助力生态旅游发展。昔日废弃的矿坑焕新为“瀑布咖啡”,在今年国庆期间创下近400万元营收。全县84.38万亩毛竹林通过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年碳汇交易量达35万吨,带动18万林农走上绿色增收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矛盾纠纷的智慧化解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安吉的“生态合伙人”机制正让这片土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
编辑: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