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深秋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寒风已起,但察哈尔右翼后旗贲红镇高玉梁村的“女子先锋队”队长苏雪萍心里却暖意融融。她刚成功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咱们14个姐妹,就是村里的‘和事佬’,谁家有矛盾,我们上门聊几句,气就顺了。”苏雪萍笑着说。
这支活跃在乡村治理一线的“女子先锋队”,正是察哈尔右翼后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察哈尔右翼后旗综治中心聚焦主业夯基础、聚焦网格优服务、聚焦重点解难题,全面构建起具有后旗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聚焦主业夯基础:“一站式”平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走进察哈尔右翼后旗综治中心,“1室3区N窗口”的格局让人眼前一亮。这里不仅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更是服务群众的“始发站”。
“我们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信访等14家常驻单位,以及人社、住建、教育等30家轮驻单位,实现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旗综治中心主任杨忠介绍,在这里,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享受矛盾调处、法律咨询、信访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线上,“蒙政通”App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线下,网格员排查、窗口接访、上级转办等多渠道信息在此汇聚。据统计,今年以来,旗乡两级综治中心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1起,成功化解203起,化解率达87.9%。
这一做法在乌兰哈达苏木得到深化。该苏木创新推出1个工作平台受理、1名副科级领导包案、7种解决办法的“1+1+7”工作法,形成了从现场调解到司法诉讼的“全链条”解纷体系。
聚焦网格优服务:“铁三角”微治理实现服务“零距离”
在大六号镇大六号村,65岁的联户长董义负责服务大六号村6队的19户村民。
“危房改造,关键在‘早发现’,更在‘早推动’。”这是老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年一过了谷雨,老董背起水壶、拿着本子,对片区内的房屋进行“地毯式”排查,墙体开裂、地基沉降的细微问题从逃不过他的眼睛。
在老董看来,一处危房的改造,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安居梦,检验的却是一个地方基层治理的成色。
大六号镇创新构建的“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微治理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到乡村的“神经末梢”。全旗划分网格582个,配备网格员585名,推选联户长1190名,实现了“需求在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的治理目标。
这一模式在贲红镇得到进一步拓展。该镇构建“镇、村、组、户”四级网格体系,86个综治网格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基层。网格员们充分发挥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在日常巡查中“遇人聊天、遇事登门”,将党的政策方针用通俗易懂的“方言”传播到千家万户。
聚焦重点解难题:多元调解筑牢和谐稳定防线
2024年底,乌兰哈达苏木发生一起涉及21户牧民的草场补偿纠纷。涉及面广、矛盾复杂。
乌兰哈达苏木综治中心接案后,先后尝试现场调解、网络调解、上门调解等多种方式,在多方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最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这起持续数月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针对婚恋家庭、邻里矛盾、劳资工薪等重点领域,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旗综治中心副主任彭键闻表示。各苏木乡镇纷纷探索多元调解新模式——贲红镇推行“三力联调”,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村调委会力量;大六号镇运用“法、情、理”三位一体工作法,实现“发现——报告——调解——事了”闭环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旗通过网格员排查化解各类纠纷成效显著,其中复杂纠纷39件,成功化解35件,化解率达89.7%。
治理成效看得见 群众幸福感摸得着
如今在察哈尔右翼后旗,基层治理的成效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贲红镇,法治宣传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镇政府公众号定期推送法律知识,司法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普法;在大六号镇,“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激发德治活力;在全旗各苏木乡镇,“铁三角”微治理体系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镇成为现实。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为民、靠民、惠民的生动实践。”察哈尔右翼后旗党委政法委书记刘凤玲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三聚焦”工作法,完善“铁三角”微治理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走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乡村道路上,网格员忙碌的身影、联户长亲切的笑容、综治中心高效的运转,共同绘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生动画卷。在这里,法治的种子正在基层生根发芽,治理的活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家庭。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