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河北威县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鲧堤遗址”保护

2025-10-24 15:11:4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以前不少村民都觉得这只是个普通土岗子,取土、倒垃圾的人很多。经过检察院和县文旅局的同志反复宣传,大家才慢慢明白了保护的重要性。”站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常庄村“鲧堤遗址”的汉白玉牌坊下,村民王大爷感慨道。如今,乡镇执法队也加大巡查力度,对非法取土、乱倒垃圾等行为严格管控,曾经不起眼的土岗子,正重现历史庄重。

“鲧堤遗址”相传为4000多年前鲧治水时所筑,2004年、2013年两次考古发掘证实其为宋代修筑的古黄河西堤。该遗址不仅为研究古黄河河道变迁与泛滥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还是还原宋代水利工程与夯筑工艺的珍贵样本。

2025年8月8日,威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结合群众线索,发现遗址存在“四至”不清、非法取土、环境脏乱等问题,随即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程序。8月22日,干警运用无人机航拍、现场标识、取样检测等方式固定证据,形成“数据+实物+影像”完整证据链,8月28日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明确保护要求与整改时限。

检察建议书发出后,各责任单位迅速响应、高效落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对遗址周边的垃圾、杂物开展集中清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在遗址边界处竖立起醒目的保护标识牌,拉起警戒线,短短一段时间,曾经杂乱的“土岗子”焕然一新。

为了推动遗址的长效保护,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指导下,9月1日,检察院、县文旅局、责任乡镇等单位组织召开专题联席会议,明确各单位在文物保护中的法定职责,建立起“提前摸排风险、及时预警干预、依法打击违法”的文物保护协同联动机制。9月30日,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鲧堤保护工作的通告》,确定遗址“四至”,划定保护范围。

相较于环境整治,转变村民的观念更为不易。整治初期,不少村民表示不解:“这土岗子祖祖辈辈都在,取点土垫院子、倒点垃圾怎么了?怎么现在就不行了?”面对这一情况,检察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这土岗下面的夯土层,是古代留下来的,现在挖掉一块就少一块,以后您的子孙可能就看不到了”“如果因为乱取土毁了遗址,不仅破坏文物,还可能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些实实在在的道理,逐渐解开了村民心中的“疙瘩”。

此后,检察院和县文旅局持续开展不定期走访宣传,村里的广播也循环播报文物保护知识,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的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鲧堤遗址”守护队伍,自觉开展日常巡查与看护,曾经的“问题土岗”,成了村民共同守护的“文化宝贝”。(郑新颖)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