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张蕾 徐钰蕾
10月20日5时30分,天还没亮,务工人员就背着工具包陆续来到位于新疆博乐市亿达城市广场的“兵地零工市场”,只见市场的休息区内,热水炉冒着热气;在接工区里,接工车辆沿划线区域有序停放,雇主探出车窗喊话:“招聘两名电工,每天400元!”
运营3天,这个由博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达拉街道书香社区与兵团第五师双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明珠街道工业社区携手打造的零工市场,已井然有序,彻底告别了以往“凌晨拥堵、清晨杂乱”的旧貌。
58岁的马金山是博乐市人社局派驻市场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
“这里是书香社区和工业社区的交界处,也是零工自发聚集地,以前每到务工旺季,凌晨就挤满人,流动摊贩占道、车辆随意停放,居民投诉不断。”马金山边带记者参观,边回忆往昔的场景。如今,划分清晰的“休息区”“接工区”“服务站”取代了往日杂乱,卫生间、洗澡间等配套设施齐全,就业对接、权益维护服务到位。
这是博乐市与双河市打破行政壁垒,协同治理的有益尝试,将“混乱地”打造成务工人员的“安心港”,从环境到服务,将“为民”落在实处。
8时,已有400余名务工人员进入市场。大家或聚在一起交流活计,或在接工区与雇主沟通,不时传来笑声。在就业登记处,马金山详细了解一位务工人员的技能后说:“您擅长水电维修是吧?那我帮您登记好,只要有合适岗位我们会立刻联系您。”
记者注意到,务工人员苏某拿着一份调解协议书,脸上难掩笑意。苏某告诉记者,今年8月,他受雇主潘某委托,给某酒店铺设地板砖,双方口头约定完工后支付2.9万元劳务费。工程结束后,潘某以“酒店未结账”为由,仅给苏某支付6000元,剩余2.3万元迟迟未付。
“我们当时没有签书面合同,我现在只有手机里的施工照片,之前在路口等活时,有人说‘没凭证难维权’,我以为这笔血汗钱就要打水漂了。”苏某说。
转机出现在10月17日——“兵地零工市场”启用。“当天,我来市场找活,看到东侧的‘法治服务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去。”苏某指向服务站。记者望去,服务站的玻璃窗上贴有“劳务维权”“矛盾调解”的字样,书香社区与工业社区的工作人员共同在此办公,这两个分属地方与兵团的社区,是市场服务的“主力军”。
接到苏某的求助后,书香社区党总支书记蒋雪婷联合工业社区工作人员,对接新疆亚桥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叶军,一起帮苏某梳理证据,收集好施工照片、建材购买收据等,为接下来的维权做准备。
经过两天沟通,10月19日下午,潘某到市场参与调解。罗叶军耐心对其释法:“口头约定具备法律效力,您不能以第三方未付款为由,拖欠务工者工资。”经调解,苏某和潘某达成协议,从本月起至明年3月,按月分期支付2.3万元欠款。
“我今天特意早点来,想再跟大家道声谢。”苏某将协议书折好放进衣兜,走向“法治服务站”。记者跟随他来到服务站门口时,恰好遇到刚咨询完合同问题的李某。李某手持劳务合同模板,笑着对苏某说:“快去领一份劳务合同模板,我刚让社区帮忙核对合同,在这里,既能安稳等活,遇事还有人帮,太省心了!”
傍晚时分,几辆接工车辆缓缓驶回零工市场,上午跟着雇主去工地的务工人员陆续下车,有人手里攥着刚结的工钱,笑着和同伴分享当日的收获;有人拿着杯子走进休息区接热水,卸下满身疲惫。
“兵地零工市场”是兵地深化融合的治理样本,是用“疏堵结合”的智慧化解城市管理难题的民生答卷。蒋雪婷告诉记者:“今后,我们会继续优化服务,把零工市场打造成劳动者清晨有活干、傍晚平安归、权益有保障的温暖港湾。”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