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司法服务“沉下去” 民生温度“升上来”

长春南关法院用“解语花”式司法温暖万家灯火

2025-10-23 13:58:5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中全 通讯员 高晋 王紫琦

2025年10月8日,是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正式入驻区综治中心满一周年的时间。

“这一年,我们法院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多元联动’的智慧、‘前端预防’的担当,将司法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用柔性司法温暖万家灯火,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日,南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房国华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民知意 速调止争

“张法官,真没想到30分钟就把事儿解决了!住院的借款有着落了,悬了俩月的心总算踏实了。”76岁的刘大爷在调解室里攥着调解协议,眼角的皱纹里泛着笑意。

这位因交通事故左腿骨折的老人,住院钱是找亲戚凑的,但保险公司因对第三方鉴定有异议拒绝全赔。2024年10月15日清晨,刘大爷在老伴儿搀扶下走进综治中心。驻点法官张渴此前已翻遍病历和鉴定报告,并核实事故细节。调解室里,他没有急着摆法条,而是先给老人倒了杯热水,提出重新提交病历、影像资料做鉴定的建议,同时安抚保险公司代表,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这起“首战”成为南关法院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一年来,他们把“办公室”搬到综治中心,通过“前端化解+立调审执闭环”机制,让矛盾在萌芽阶段“软着陆”。数据显示,入驻以来,南关法院参与化解各类纠纷超3000件,道交、侵权类案件诉讼量下降22.64%;综治中心受理纠纷3095件,83.68%分流至调解组织,89.49%通过非诉方式实质化解,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路、少等待、少操心。

联动纾困 高效维权

2024年9月,某教育科技公司106名员工因企业突然停摆、法定代表人失联,5个月工资、医保社保无着落,情绪激动地涌入综治中心。

南关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放第一时间带队赶到现场。法院通过业务系统查询到该公司一年前有过诉讼,辗转联系上法律顾问,最终找到法定代表人张某。调解室里,张某称公司资金链断裂,外头还有应收款收不回来。刘放建议其走法律程序追讨外债,同时优先解决欠薪。经过“背对背”释法、“面对面”说理,双方达成协议:张某3日内筹集资金支付欠薪,员工协助提供企业债权线索。当天下午,第一笔工资到账的消息让员工群沸腾。

这起案件是南关法院“多元联动”机制的缩影。一年来,他们联合劳动仲裁、监察、公安等部门建立“讨薪绿色通道”,成功化解某物业122人、某娱乐公司71人等群体纠纷,全区劳动争议诉前化解量达660件,案件量下降27.32%。

“司法不是孤军奋战,把各部门拧成一股绳,群众的困难才能真正‘解套’。”刘放说。

主动执行 捍卫公正

2025年初春,执行工作室法官于卓识接到劳动者代表电话,反映一起已调解结案的劳动争议案件中,餐饮公司承诺支付8万元工资却一直拖欠。他立刻调取卷宗,发现餐饮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某、主要负责人孙某与法定代表人胡某“名实不符”。通过联系市场监管部门查企业登记信息,走访公司旧址,在员工聊天记录里找到刘某、孙某指挥经营的截图。掌握证据后,于卓识向两人阐明法律责任。面对法律威慑,两人当天就凑齐了8万元。

这起案件折射出执行工作的“新打法”。入驻综治中心后,执行工作室与诉服团队无缝衔接,变“被动立案”为“主动摸排”,变“单打独斗”为“平台联动”。一年来,他们通过综治中心协调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破解“人难找、财难寻”困局,执行到位金额同比提升35%,打通了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温情司法 守护亲情

“法官姐姐,爸爸已经两年没来看我了……”2025年6月10日,9岁的小宇(化名)拽着法官邓翔匀的衣角,眼睛里闪着泪花。父母离婚后,他跟着妈妈生活,爸爸却再也没露过面。邓翔匀深知,对孩子来说,判决容易执行难。她先找到小宇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孩子画过一幅画,两个火柴人手拉手,写着“爸爸”。拿着这幅画,她拨通了孩子父亲的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父亲每月至少探望一次。调解书签完后,邓翔匀又联系青少年社工中心,为小宇安排心理疏导。半个月后,小宇妈妈发来照片: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父子俩笑得灿烂……

一年来,邓翔匀办理的23起探望权纠纷,调解成功率100%。每起案件背后,都是她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对亲情的修复,让“纸上的权利”变成“生活中的温暖”。

入驻综治中心一周年,南关法院用数据和故事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群众的“解语花”——知民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他们不仅坐在法庭上“判对错”,更走进群众中“解心结”。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耕基层,让司法服务的“民生温度”,成为群众最踏实的幸福底色。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