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杨楠
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灵魂,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重点文物保护领域,着力解决文物受损、保护不力等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跟进监督整改、协调各方资源,成功推动建立文物修复、环境整治与长效保护机制,为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筑牢坚实的法治屏障。
守护四千年前地下遗址
在开发区中云街道西诸曹村,一片普通的农田之下,沉睡着一座距今4600年的古城——藤花落遗址。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首座具有内外双重城垣结构的史前城址,藤花落遗址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3月,当检察官第一次来到藤花落遗址开展文物保护巡查时,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遗址核心区的围挡被撕开一个大口子,生活垃圾在围挡内堆成小山,尽管周边有“严禁开挖耕种”的警示牌,但仍有村民在遗址范围内开荒种植农作物。
“垃圾清理和围挡修复问题相对好解决,但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兼顾村民的生计需求,才是关键。”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村民世代在遗址周边种地,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此邀请了文保专家利用土层剖面图向村民耐心解释,玉米的根系较深,会损伤地下遗址,但小麦根系只有20厘米左右,可在核心区域种植。村民们的心结渐渐解开,对文物保护工作也多了几分理解和支持。
2023年4月,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结合调查情况,依法向所属街道办事处制发检察建议,这份吸纳了法治需要、专家意见和社情民意的检察建议迅速得到响应:职能部门组建队伍加强管理,并在遗址核心区强化技防——59个室外监控枪机、8个一体球机先后安装到位,实现了对遗址的无死角、全覆盖、全时段监控。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检察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先后9次回访,查看问题整改情况,遗址内再无垃圾堆放,有序分布的监控探头沉默而有力地守护着地下的历史遗存。今年9月,前往实地查看的省人大代表、文保专家对检察机关对藤花落的保护效果纷纷点赞。
重现太白涧古时景
位于开发区朝阳街道的太白涧,山陡谷深、溪流蜿蜒,传说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游览,因而得名。光绪年间,新县秀才张学瀚在涧中巨石上题刻“太白石”三字及诗作六首。1982年,太白涧摩崖石刻被列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过后,涧边桃花遍野、灿若云霞,宛如世外桃源。
2022年夏天,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跟随“益心为公”志愿者老张去太白涧现场勘查。“看,那就是‘太白石’。”老张指着斑驳的巨石说道。经仔细查看,检察官发现,由于长期遭受日光、雨水、风力等自然侵害,摩崖石刻面临风化腐蚀加重等危险,“太白石”三个大字,正被青苔悄悄侵蚀。周边未设置护栏等保护性措施,野草丛生,垃圾随意丢弃,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为尽快推动问题解决,2022年9月,两份检察建议书分别送达主管部门,详细列明石刻受损情况和周边环境问题,提出修复文物、完善保护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等具体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主管部门立即组织专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委托专业施工队进行文物修复。
在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大力推动和主管部门的积极争取下,太白涧摩崖石刻顺利获批专项修复资金,并启动全面修复工程。2023年2月,修复工程顺利通过文物部分验收,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李白笔下的月光再度照亮太白涧的霓虹。
民国老建筑“变新颜”
在连云港老街的法国梧桐树下,“上海大旅社”旧址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城市记忆。1949年,陈毅曾派人在此设立华东青年干校,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民国老建筑,曾是老街的繁华地标,如今却因年久失修,渐渐失去了往日风采。
2020年8月,连云港检察机关在履职中发现“上海大旅社”毁损的线索,于是启动公益诉讼立案调查程序,随后向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对“上海大旅社”加强管理保护,及时报批修缮。2022年,在一次全市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回头看”行动中,检察机关发现,“上海大旅社”的保护效果远远未达预期,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损状态。
“这不是普通的危房,而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必须保住它!”经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开发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勘查,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让人揪心,“上海大旅社”内部多处墙体坍塌,木质结构腐朽,随时可能发生更大范围损坏。
根据调查情况,开发区人民检察院认为相关职能部门未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护职责,导致“上海大旅社”的实际状况不断恶化。2022年8月,开发区人民检察院向开发区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职能部门依法全面履职。最棘手的难题就是资金缺口——根据2021年编制批复的《上海大旅社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修缮项目总预算366万元,2022年6月,江苏省文物局已下达200万元专项资金,但仍有166万元没有着落,工作推进一时陷入了僵局。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与法院和职能部门就案件诉讼请求、法律适用及实质化解等问题多次进行沟通。
经过充分讨论后,由职能部门形成书面报告呈报当地政府。2022年9月,当地政府发文将修缮项目资金列入2023年财政预算。资金得到落实,修缮工程也随之启动。鉴于此,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近两年持续跟进相关修缮工作。这座几近湮灭的历史坐标,如今成了一处游客“网红”打卡地。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