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曹长青 莫绍恒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早已跨越国界,每天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循着喀斯特峰林的轮廓,赴一场与漓江画廊的浪漫之约,在这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甚至旅居生活。
当多元文化在山水间碰撞交融,如何以法治为笔,为一场场跨国邂逅勾勒出安全与温暖的边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以“山水法治”品牌为墨,书写着具有阳朔特色的答卷。
在阳朔,租一辆自行车沿漓江畔骑行,是许多外国游客亲近山水的首选方式。自行车租赁店的李老板向记者介绍:“之前有几位外国游客不小心把车闸弄坏,我跟他们商量赔偿,连比划带猜半天也说不明白,最后是法律服务队帮助解决了问题。”
李老板所说的阳朔县“国际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是由在阳朔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士组成的志愿力量,不仅熟悉中文与本国语言,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常年活跃在景区、商圈等地,既向外国游客、外商宣传中国法律法规,也主动提供法律咨询,协助调解各类涉外纠纷。
来自英国的迈克既是“新阳朔人”,也是服务队员。他刚到阳朔时很不适应,遇到合同咨询、生活纠纷等法律问题,不光语言说不通,有些法律观念也不一样,想解决问题很费劲。后来,他偶然接触到“国际普法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用熟悉的母语为他答疑解惑,帮他解决了不少难题。如今,他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迈克说:“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帮助很多来这里的外国游客,解决突发状况和语言问题,让大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这样治安才能得到更好保障。”
这样的转变,源于阳朔县政法机关对涉外法治需求的敏锐捕捉。“当外国游客的目光从山水转向生活,法律便成了他们最需要的‘导游’。”阳朔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邹茂东坦言,随着桂林旅游城市建设提速,景区里的合同纠纷、商圈中的消费争议、民宿里的习俗差异,都在呼唤更精准的法治供给。
聚沙成塔,强队赋能。阳朔县顺势建强志愿力量、服务涉外法治需求,并将政法干警、律师、外籍教师等力量拧成一股绳,组建“志愿者+专职管理员+法律工作者”的复合型服务队伍。队伍中有人精通多国法律,有人知晓中西文化差异,在西街的咖啡馆、漓江的游船上,都能看到他们为中外游客释法解惑的身影。
借他山之石,攻本土之玉。阳朔县深谙涉外法治需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不仅组建由15位资深律师、法学教授组成的涉外法治人才专家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涉外法治决策参谋。同时与国外多地法院法官代表团、亚洲及南亚法官研修班等多国司法团体开展国际司法交流,拓宽视野,汲取经验。
线上线下的服务网络同步织密。遇龙河、漓江等景区的固定法治宣传点,如同镶嵌在山水间的法治窗口;“阳朔云普法”中英双语智慧平台,像一位24小时在线的法律顾问,为外国友人提供从签证办理到消费维权的全流程指引。县乡村三级实体化运行的6个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集涉外公共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涉外纠纷调解等多功能于一体,已经为境外游客提供咨询2000余人次,调处纠纷61件次,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
这种“宾至如归”的温度,体现在每一个服务细节:针对外国游客对交通法规不熟悉的情况,服务队制作动漫版《骑行安全须知》;考虑到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误会,调解室备着各国习俗手册……
优质的涉外法律服务成为山水之外的另一张名片,最终转化成旅游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阳朔迎来大量国际友人,2024年接待游客232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6.3万,同比增长268.2%。在这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中,法治与风景相映成趣,勾勒出动人的景致。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