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石佰华 苏畅
晨光洒在中越边境公母山上,广西爱店口岸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满载东盟榴莲、山竹的货车排成长龙,在朝阳中有序通关。这个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正以惊人“加速度”向前迈进。截至2025年10月中旬,口岸出入境人员达46.94万人次,同比增长56.2%;出入境车辆达12.8万辆次,增长156%;货物吞吐量达155.78万吨,货值突破1024.79亿元,增长164.9%,已超前两年的总和。
这张亮眼成绩单背后,是爱店边检站创新的“五度工作法”持续释放效能——态度为根、制度为基,速度、力度、温度协同驱动,让国门引擎高效运转,在沿边开放征程中续写新篇。
态度:忠诚铸魂淬炼初心
宁明县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1940年8月,大队长李国安率部于公母山前沿设伏……”讲解员的声音回荡园区,爱店边检站民警肃立烈士纪念碑前,追寻八十多年前二十四勇士用生命筑起屏障的壮烈足迹。
面对口岸业务“井喷式”增长,全体民警无私坚守,筑起国门安全铜墙铁壁。“今年口岸延长通关超过960小时,民警默默坚守‘白+黑’‘5+2’岗位。”爱店边检站党委副书记、政治委员周衍奇说。
爱店边检站创新实施“薪火强警工程”,打造“三个课堂”:“边检夜校”聚焦真实案例拆解查缉要点;“思政课堂”深化理论武装,筑牢忠诚警魂;“悦读·悦享”沙龙引导民警从经典著作汲取智慧力量。今年以来,该站4人考取初级会计证,9人拿下教师资格证,5人获得计算机软考证书,2人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制度:协同联动夯实根基
如果说态度是思想基础,制度就是实践保障。安全顺畅的口岸环境需要打好内外协同“组合拳”。对内,爱店边检站与海关签订《口岸联勤合作协议》,实现数据共享、勤务协同、精准查控等七大深度融合,依托智慧场站系统“一屏统览”运行状态,设立生鲜、应急物资绿色通道,提升通关效率;对外,创新建立中越“定期+应急”双轨会谈机制。今年以来,开展定期会谈2次、临时会谈59次,有效破解车辆滞留难题,使口岸日均通关能力稳定提升至900辆次。
同时,爱店边检站积极探索社会共治,研究制定《爱店口岸代理企业诚信机制管理办法》,同步推出多项配套服务: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跨部门“一站式响应”平台、货物分类验放管理机制、首接责任制。这一机制推出后,口岸日均验放量提升27%,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5%,9月11日创下单日验放824辆重车的历史纪录。
速度:流程再造畅通动脉
在完善制度框架下,口岸通关不断跑出“加速度”。
2024年10月,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用,对通关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爱店边检站创新推出“全天候预约+随到随检”模式,企业提前线上申报,车辆直达“生鲜产品专用通道”,实现“到货即验、合格即放”。
针对企业难点,爱店边检站制作通俗易懂的标准化指南,发布示范模板和清晰流程图,做到“一看就懂、一次备齐、一趟办结”。联合海关、地方政府、运营方,创新“预约通关+动态通道管理”模式。截至10月中旬,口岸累计开通绿色通道4100车次,保障10万吨东盟生鲜产品“抢鲜”通关。
不久前,爱店商会企业代表将锦旗送到边检民警手中,表达感谢。
力度:精准查缉筑牢屏障
10月4日上午,急促警报声划破长空——10余名“不法分子”企图闯关。快反小组火速集结,瞬间在限定区域制服“假想敌”。这场无预告处突演练,有效检验了队伍应急反应能力。
没有安全,就难以发展。爱店边检站健全完善10余类处置预案,从训练时间、内容到考核方式全面规范,为实战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每月开展不同类型处突演练,在实战中提升民警综合素质。今年以来,该站依法查阻违法违规人员31名,查处涉私货物2批,查获违禁物品23件,抓获并移交在逃人员2名,推送精准“三非”线索42条,联合侦办妨害国(边)境案件29起,有力筑牢国门安全屏障。
温度:人文关怀传递真情
严格制度不失温情,精准执法更有温度。
8月20日,一名越南籍旅客通关时脚趾被砸伤,指甲掀开、鲜血直流。民警姬新雨立即止血包扎,用越南语轻声安慰,并搀扶其至中越界桥完成交接;9月24日晚,一名在境外受伤的中国公民需紧急回国救治,边检站启动跨境救助预案,仅60秒完成通关手续。
水果进出口旺季,边检站启动弹性勤务:货场通关增至每周7天,日均运营延长至10.5小时。机关警力下沉30%支援一线,保障生鲜产品“零延迟”通关。
当前,爱店口岸货运通道扩容至“7进7出”共14条通道,设计年通关能力将跃升至旅客150万人次、货车30万辆次、货物500万吨。在“五度工作法”强劲驱动下,这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黄金走廊”正向着更高水平全速前进,续写着新时代国门卫士的忠诚与担当。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