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探索“人大代表+法院”协同履职新路径

广西田东法院激活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2025-10-22 11:17:1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法院”协同履职新路径,以“全程介入、双向赋能”为机制核心,推动司法工作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实现司法效能与民意诉求的深度融合。  

构建全链条介入机制,推动代表履职从“参与”到“融入”  

田东县人民法院打破传统旁听模式,构建“事前研判—事中调解—事后反馈”的全流程参与机制。在案件研判阶段,根据案件类型主动邀请相关领域代表参与分析。

“以前了解法院工作,多是看报告、听介绍。现在通过切身参与到案件办理流程中,不仅更清楚了解群众对于司法的需求,也能对法官的履职情况进行直观了解。”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芒果试验站站长陆弟敏在参与一起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纠纷案件研判后说道。

在调解过程中,代表也不再局限于旁听,而是以“专业调解员”身份介入,如在涉医疗类纠纷中,该院邀请具有医学背景的代表与法官协同开展“专业释疑+法理阐释”,有效提升调解公信力。这种“代表说行话、法官讲法理”的模式,不仅让调解过程更接地气,更让当事人感受到了“有人懂自己”的温度,这让法院调解不再是“单向说服”,而是变成了“多方共情”的过程,也让司法公正更加可触可感。

案件办结后,代表通过《履职日志》反馈治理建议,推动法院将个案经验转化为类案治理机制。田东县人大代表、平马镇古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韦彩云在参与多起婚姻家事纠纷案件调解后,提出设立“少年法治宣传员”和“家长学校”的建议并得到落实。

2024年以来,田东县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调解案件357件,成功312件,收到意见建议13条,落实9条,形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性循环。

创新民意响应渠道,实现诉求传导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挖掘”  

为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田东县人民法院联合县人大打造“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民意采集网络。线下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与“诉讼服务站”设立便民窗口,群众可随时反映诉求;线上建立“村社法务群”,实现“群众点题、代表响应、法官对接”的快速联动机制。例如,针对居民在微信群提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代表与法官在3天内联合设计“模拟法庭”课程,以沉浸式普法获得群众好评。

针对代表反映的“诉讼材料准备难”问题,田东县人民法院全力推进“两状”示范文本的推广应用工作,安排专门的干警参与辅导引导工作,为群众详细介绍67类示范文本及其应用优势,并提供示范文本“码”上填写模版以及答疑渠道,将精心制作的指引材料摆放在服务大厅显眼位置。通过以上举措,有效提升群众诉讼效率,减少因文书格式不规范、撰写困难等因素导致的立案延误,切实将共性需求转化为便民实招,有效降低群众诉讼门槛。  

深化实质化监督评议,促进司法公信从“程序公开”到“实效可感”  

“裁判文书说理要注重可接受性、通俗性,在严格依法的同时体现司法温度,强化释法说理,让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

“执行工作不是法院一家的单打独斗,要深化部门协同联动,合力攻坚重大难案件。”

“做好类案研判,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

田东县人民法院建立“一案一评议、一季一座谈、一年一审议”的立体化监督体系,将代表监督嵌入司法关键环节。在案件评议中,代表围绕法律适用、程序规范、社会效果等指标开展量化评价,并将评议意见直接反馈至审判团队。例如,在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代表基于现场见证了以车位抵债后提出对于逾期交房违约执行中“以车位或物业费抵违约金”的方案,被该院采纳后拓展适用于同类案件,显著提升执行效率。此外,每年县人代会期间,该院会向大会专项报告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并接受代表们的满意度测评。这种“办理-反馈-评价”的闭环监督,确保了每条建议都不落空。

2024年以来,田东县人民法院通过代表实质化评议,共推动16起疑难案件成功化解,群众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代表全程介入、民意速达响应、监督实质评议三项机制创新,田东县人民法院不仅拓宽了矛盾纠纷化解路径,更构建起司法与民意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而当人大代表真正深度融入司法过程,不仅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更能成为司法与民意之间的“转换器”、法治实践的“评议员”和社会治理的“智囊团”,最终实现“让司法更有温度,让监督更有力度,让治理更有效度”的多赢局面。(黄柔思)

编辑:张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