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三桥护苗共治中心:微光成炬 点亮青春

2025-10-21 14:50:49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林小双

有些叮咛,在电话线那头静静守候;有些脚步,在风雨中始终坚定前行;有些故事,值得被书写成册。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三桥护苗共治中心,一本刚刚汇编完成的《未成年人教育帮扶经典案例汇编》,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守护与成长的力量。书中记录的,不仅是案例,更是一个个真实蜕变的人生。而编纂者们,正是被孩子们亲切称为“莫叔叔”的南浔公安分局派出所民警莫欣庆,以及三桥护苗共治中心的工作人员。

他们坚持“法治与关爱并重”,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迷途少年的转变与回归。

法律之光:照见“独居少年”的归途

“我不就是拿了个钱包嘛?”少年满不在乎地嘟囔着,眼神却泄露着不安。这是莫欣庆在三桥护苗共治中心见到小海(化名)的第一面。

这个几乎过着“独居”生活的少年,用冰冷的剩饭和空荡的房间丈量着孤独的深度。直到那个夜晚,一扇未关的车门成了他人生拐点。

莫叔叔没有说教,而是打开了一段录像。监控画面里,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实施盗窃。“你的行为已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冷静的陈述像一记重锤。随后是“后果分析法”的层层剖析——违法记录对参军、考公的终身影响。

少年脸上的倔强瞬间崩塌,泪水无声滑落。

接下来的日子,三桥护苗共治中心为小海量身定制了帮扶计划:法治教育、心理疏导、家庭指导……当父母收到《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时,这个家庭的命运开始转向。更令人欣慰的是,小海成为了“三桥小义警”,在停车场向车主讲解防盗知识,用亲身经历警示他人。

亲情之光:融化“砸车少年”的坚冰

“莫叔叔,我车被我小孩砸了!”电话那头是父亲焦急的声音。深夜11点的街头,莫欣庆找到了蜷缩在角落的小亮(化名)。

这个看似“叛逆”的少年,内心渴望的不过是父母的一个拥抱、一次陪伴。成绩下滑、沉迷手机,都成了他无声的抗议。

在三桥护苗共治中心,莫叔叔没有单方面训斥,而是把全家请来“上课”。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条文与孩子“进步后仍被骂”的录音同时呈现,父母第一次意识到:陪伴缺失已构成监护失职。

“每天陪他一小时”——父亲的承诺通过“亲子陪伴打卡机制”落到了实处。而小亮也成为了“平安宣讲员”,向同龄人分享情绪管理技巧,用自己的故事讲述沟通的重要性。

家里的训斥变成了鼓励,冷漠化作了拥抱。那个砸车的愤怒少年,如今会说:“我现在有事,会找莫叔叔。”

莫欣庆说:“陪伴,是孩子心中最暖的那束光。”

成长之光:唤醒“迷失少女”的尊严

在双林镇第二中学的“校园防霸凌系统”突然警报声起——关键词捕捉到“大姐大”、“威胁”等敏感词汇。莫欣庆立即赶往学校。

在体育馆厕所里,小云(化名)正在用威胁语言欺凌同学。这个生长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少女,错误地将“霸凌”当作获取存在感的方式。

“这不是威风,是违法。”莫叔叔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播放《校园霸凌的代价》警示片。与此同时,心理老师帮她纠正“霸凌=权威”的扭曲认知,父母被督促改变教养方式。

最关键的转变发生在小云和她的同学们纷纷争当“法治小记者”。站在学校讲台上,她用自身经历讲述霸凌的危害,曾经的“问题少女”成了法治宣传的骨干。

从欺凌者到保护者,从迷失者到助人者,她终于找到了真正获得尊重的方式。

莫欣庆说:“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一个向上的舞台。”

《未成年人教育帮扶经典案例汇编》中记录的20个案例,只是三桥护苗工作的缩影。成立至今,辖区未成年人警情同比大幅下降,59名“问题少年”回归正途,107名未成年人得到关爱、帮扶、矫治……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莫欣庆和他的护苗团队,正是这样一束束微光——他们用法治照亮迷途,用温情修复裂痕,用陪伴点燃希望。

他们不等待炬火,因为他们自己,已然让微光成炬,点亮少年的青春年华。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