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十四五”法治篇章
□ 本报记者 张维
“这个中秋,愿送您一轮皎洁的明月,希望这清澈的月光,照亮人间更多团圆。”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中秋节,生态环境部给全国人民送出一份“中秋礼物”:故宫午门清晰的星轨大片,阿里的夜空中星星在闪烁,乌兰察布的美丽夜色……这些有着一轮明月的美景,源自清澈、洁净的天空。
“这一切,是拼出来的。‘十四五’以来,我们守护蓝天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环境部在这份中秋祝福中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空气质量继续改善。1月至8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下降比例达4.6%,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从揪心河到幸福河
“现在我们三个最爱做的事就是巡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说。他和上海青浦区新池村的池建芳、浙江嘉兴嘉善县湖滨村的沈建春是“河长搭档”。
他们所巡的河即太浦河,这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河旁的汾湖湾村、新池村、湖滨村3个村落分别属于上述不同地区,鸡犬相闻,水系交汇。
图为八月二十日,长江湖北宜昌段美景。 本报通讯员 吴令剑 摄
难怪他们爱巡河——站在河畔,只见清清的河水向东流,鸟儿欢飞,绿道延绵。太浦河,如今是他们的“幸福河”。看到水葫芦堵了河道,当场分工,微信群里一声招呼,三地的保洁队马上协同行动。村民们关系更近了,长三角一家亲的感觉越来越强烈!200多家企业进了园区,村民“出门见绿、推窗见河、家门口就业”。
不过,“这条河曾经让我们揪心。”沈晓华说。20世纪90年代,沿岸建了不少企业和作坊,河水被污染,水葫芦年年疯长,跨省份清理常闹矛盾。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联手治理太浦河,11个月内拆除了污染企业和作坊,腾退沿岸土地68亩。沈晓华算了笔账:清理了沿岸污染企业,村集体收益反而增长两三倍;被迁走的企业也感激当年的补偿政策,他们或转型新技术或转投其他产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十四五”以来,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排污口的“查、测、溯、治”,共查出入河排污口36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余个,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
滤膜十年由黑变白
碧水保卫战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更高标准打好的几场标志性战役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18%、10%和20%。2024年,北京市的优良天数为290天,为历年最多,重污染天两天,为历年最少。
曾经为空气污染所困扰的北京,如今,市民晒蓝天、晒彩霞,摄影爱好者记录星轨美景,登高拍摄京津标志性建筑物“合影”已经成为常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展示了从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上取下的两张滤膜:2015年的滤膜呈灰黑色,2024年的滤膜呈灰白色。10年间,滤膜由黑变白,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直接的诠释,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是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重典治乱解决问题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效的背后,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十四五”以来,组织开展8批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14.4万多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77个,移交责任追究问题线索209个。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督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介绍,较之于此前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该条例更加权威、层级更高,牢牢牵住了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对督察工作作了全面规范,使督察定位更加明确、组织更加规范、整改更加有力、成果运用更加强化,为法治化、规范化开展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压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我国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要素最齐全的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生态环境标准也在加快制修订中。“十四五”以来已发布标准430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32项。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推动降低污染物排放,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带动环保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资源能源回收利用。
记者手记
“今夜,别忘了抬头——那里,有我们共同守护的明月。”生态环境部在其送出的中秋祝福中有如此底气,源自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十四五”以来,各地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优美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未来,让我们锚定目标、接续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们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