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艳 通讯员 韦海洋
龙江河非法网箱被拆除,河水映照出两岸青山;会仙山摩崖石刻经过修复重现历史面目;农田里的“非粮化”地块重新种上庄稼……这一幕幕景象,是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人民检察院近5年深耕公益诉讼的生动写照。
2020年以来,宜州区人民检察院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核心,持续推进公益诉讼高质量发展,交出优异的成绩单: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86件,10件获评自治区优秀案件和优秀检察建议,4件入选最高检高质效案件。
多方联动聚合力 织密公益保护网
6月13日,宜州区检察院发布公告,称黄某滥伐林木行为破坏生态环境和林业资源,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请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在公告发出三十日内提起诉讼。
公益保护不是检察机关的“独角戏”,是需要多方协同的“大合唱”。宜州区检察院争取党委支持、强化内外协同、凝聚多元力量,为公益诉讼营造良好环境,构建起协同发展格局。
近5年,宜州区检察院努力将公益诉讼融入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构建起“党委领导、检察主导、多方协同”的公益保护格局。在最高检挂牌督办的龙江河宜州段非法网箱养殖整治案中,该院第一时间向宜州区委作专案报告,推动成立由区委分管领导牵头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余次现场办公会,检察建议与行政施策精准衔接,清除了1089个非法网箱,让这条母亲河重新焕发活力。
一体履职,协同发力。宜州区检察院既注重加强与上级院沟通,强化纵向联动,又注重内部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与刑检、案管等部门衔接,强化横向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在九龙岩烈士墓群保护现场,跨部门协作成效明显。宜州区检察院发现烈士墓碑文存在名字错误问题后,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程序。通过与宜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乡镇政府协同发力,不仅纠正了错误铭文,还推动对墓群进行整体修缮,建立起常态化管护机制。
“河长+检察长”“田长+检察长”等机制的深入实践,让公益保护触角不断延伸。16名“益心为公”志愿者、11名特邀检察官助理的加入,更让公益保护力量倍增。通过建立珠江流域龙江河宜州段水环境治理公益保护联合体,宜州区检察院与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巡河成为常态;推动行政职能部门借助社会资金投资收益模式引入60余万元,整改“非粮化”农田300余亩,修复沟渠1200米,让撂荒地变成丰产田。
专项攻坚解民忧 守护美好生活圈
今年以来,宜州区检察院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对辖区网络餐饮商户筛查时,发现存在无证经营的隐患。该院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整改违规商户,让群众点外卖更放心。
近5年,宜州区检察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生态环境、食药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精准发力。
保护生态,刻不容缓。宜州区检察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办理该市首例“检察+碳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检察官引导当事人认购林业碳票510余吨,用替代性补偿方式修复受损生态。同时,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清理机动车非法拆解、危险废物违规处置等危害环境安全问题。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专项监督中,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增设的540个回收设施精准落地,已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40余吨。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宜州区检察院的监督力度持续加码。在发现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管理漏洞后,他们不仅督促建立健全8项管理制度,销毁过期美沙酮溶液114.4升,还推动公安、卫健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安全生产防线越筑越牢。宜州区检察院深入落实“八号检察建议”,与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召开联席会,办理燃气、电梯安全监管案件4件,推动企业整改安全隐患。
文物保护领域成效明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仙山摩崖石刻曾因保护措施不完善而面临风化风险,宜州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相关部门开展病害治理,同时对露天堆放的46块碑刻进行收藏保护,让千年石刻重焕光彩。
数字人才双驱动 激活监督新动能
2024年以来,通过平台自动调取数据2万多条,推送线索17个,办理案件14件……这是宜州区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的成果。
面对新时代公益诉讼工作的新要求,宜州区检察院积极实施数字和人才强检战略,为公益诉讼注入强劲动力,不断提升法律监督能力。通过数字赋能,让公益诉讼监督更精准高效。
在数字检察建设方面,宜州区检察院整合多渠道案件线索数据来源,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线索体系。通过搜索自媒体等互联网海量信息,用好“益心为公”志愿者、网络问政等平台,广泛收集办案线索。同时,强化检察业务应用系统2.0、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高质效案件共享平台等内部数据系统联通,实现线索的自动高效收集、筛选、评估。
人才队伍建设同步发力。“业务专精人才、‘1+1’综合人才、多岗锻炼人才”三大轮岗培训方向清晰明确,重点案件分析研判会常态化举行,以“咖啡交流角”“公益读书会”等形式让办案经验快速流转,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争先创优氛围越来越浓。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