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黄文君 甘乃予 温世宁
“谢谢检察官,我们终于拿到了工资!”日前,一条饱含感激的短信点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的手机屏幕。
因被某海运公司拖欠36.35万元工资,老陈等3名海员经过多次自行追讨均无果,抱着最后希望求助检察机关,没想到不仅拿到了欠薪,更感受到了检察为民的温情。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防城港检察机关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中并非个例。自2024年以来,防城港市检察机关办理劳动者权益保障支持起诉案件64件,帮助农民工、船员、环卫工人等困难群体追回劳动报酬、损害赔偿等173万余元。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的暖心故事,更是法治力量守护公平正义的生动写照。
守护劳动者:从支持起诉到诉前调解 为困难群体减负
“没签合同,口头约定了工资,现在要钱比登天还难。”在上思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环卫工人欠薪案中,4名环卫工人因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薄弱,并未与某园林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仅口头约定薪资报酬。经核查了解情况,为真正化解矛盾纠纷,上思县检察院检察官迅速启动“支持起诉+诉前调解”办案机制,多次到某园林公司释法说理,并组织该园林公司和4位申请人进行沟通协调,积极促成双方在诉前达成和解。和解协议签订后仅4天,4名环卫工人就收到了该园林公司支付的剩余工资1.76万元。
面对这类劳动者诉讼能力较弱的案件,防城港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民事支持起诉职能,以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为根本点,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办案全过程。对当事人有和解意愿且符合调解条件的案件,积极引导双方达成和解,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力求以最小的司法成本达到最好的办案效果,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司法温情直达劳动者心坎。
聚焦新业态:为“零工经济”劳动者撑腰 破解维权难题
随着“零工经济”快速发展,快递、外卖等行业劳动保障问题备受关注,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权益保障牵动人心。
2023年,张某某、王某某二人在港口区某快递网点从事快递工作。2024年离职时,二人尚有一个月工资8000元未能按时发放,且多次和网点协商催要均未果,后向港口区人民检察院申请民事支持起诉。港口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该案符合受理条件,随即展开调查核实工作,查明二人与企业确实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社保及被拖欠工资的事实,遂对案件当事人从法理、情理双向释法引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企业足额支付了拖欠的工资,大大缩短了维权周期。
防城港市检察机关并未止步于个案办结,而是将目光投向行业共性问题的源头治理。针对快递行业存在的工伤保险缴纳漏洞,防城港市检察院指导港口区检察院运用自主研发的“工伤保险监督模型”开展大数据筛查,发现辖区内6家快递企业存在未依法为部分员工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形,遂通过磋商、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开展精准监督,督促行政机关压实监管责任,推动涉案企业及时完成补缴,让奔波在配送路上的劳动者多一份兜底保障,也多一份检察温情。在此基础上,全市检察机关与辖区总工会建立“工会+检察”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一函两书”制度,努力将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机制创新:协同保障凝聚合力 织密权益保护网
守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从来不是检察机关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协同、凝聚合力的系统工程。
在老陈等3名船员追索劳动报酬案中,港口区检察院打破部门壁垒,主动前往案件审理法院北海海事法院进行座谈,介绍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的目的、意义及流程,并与法院达成支持起诉工作共识。在此基础上,依法作出支持3名船员诉请劳动报酬及确认该给付请求具有船舶优先权的意见,建议法院支持船员诉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3名船员接受某海运公司提出的支付方案,双方达成和解,现已全部执行到位36.35万元。
以该案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跨区域协作,防城港市检察院联合北海市、钦州市、贵港市检察院与北海海事法院签署《涉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支持起诉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为跨区域办理涉船员劳务纠纷支持起诉案件提供了依据,切实加大了对船员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力度。
从个案维权到行业治理,从单一办案到机制创新,防城港市检察机关始终以“检察为民”为导向,用法治力量为劳动者筑起坚实防线,让边海之畔的“检韵”持续温暖每一位劳动者的心。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