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陈忠平
为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2023年6月,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人民法院携手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创新打造“老兵调解室”,构建起“多彩纷呈”的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行以来,累计服务127人次,成功调解纠纷263件,其中涉军案件11件,有效提升了退役军人的获得感与尊崇感,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畅通“绿色通道”:权益保障驶入快车道
调解室高效运转的基石,在于其畅通无阻的“绿色服务通道”,确保退役军人诉求表达零障碍、权益维护快响应。
为实现便捷高效,陇西县人民法院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双窗联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无论是诉讼引导、材料递交,还是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均可“一窗受理、一站通办”,极大节省了退役军人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在高效的基础上,调解室更注重服务的精准度。依托法院的专业审判力量与事务局的政策信息资源,精准对接退役军人多样化需求,提供政策解读、法律解惑、诉讼风险评估、诉前调解引导等全方位服务。累计提供的127人次服务,成功将大量涉法涉诉难题化解于诉前、消弭于萌芽。
便捷与精准之外,专业是保障。法院选派优秀法官进行常态化业务指导,并对进入诉讼的涉军案件实行优先立案、审理、执行。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事务局及调解员意见,确保案件处理既恪守法律尺度,又传递拥军温度,实现了维权效率与专业精度的双重提升。
锻造“红色队伍”:兵心相映巧解千千结
如果说“绿色通道”体现了机制效率,那么一支政治可靠、情怀深厚的“红色调解队伍”则是调解室最鲜明的底色,他们用“兵心”理解兵心,有效化解心结。
调解室现有4名成员,涵盖退役军人、军属及业务骨干。这种独特的组合模式,凭借共同的经历与情感认同,瞬间拉近与退役军人的心理距离,为有效沟通架设了坚实的信任桥梁。
“红色队伍”不仅解纷,更肩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法治精神的使命。他们定期深入乡镇、村社,通过入户走访、恳谈交流、集中普法等形式开展活动12场次,内容紧贴退役军人实际,引导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效提升了群体的法律素养与思想稳定性。
将服务老兵视为崇高事业,调解室成员满怀深情投入工作。无论周末假日,只要老兵有需求,他们总能第一时间响应。这份内心的“红色情怀”与责任担当,让调解室充满了家的温度与力量,赢得了广泛信赖与赞誉。
践行“橙色调解”:情理法交融抚慰兵心
有了高效机制和可靠队伍,调解室最具感染力的,莫过于其充满温情的“橙色暖心调解法”,它巧妙融合法理、事理与兵情、人情,营造温馨和谐的解纷氛围。
兵说兵理,战友情深融化坚冰,这是“橙色调解”的灵魂所在。当老兵因琐事争执不下,调解员一句“老战友,当年在部队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的情分,还抵不过这点小事?”往往能瞬间唤醒深埋心底的战友情,引导双方跳出争执,回顾峥嵘岁月,从而放下芥蒂,回归理性。
调解室致力于营造非对抗的和谐环境,努力将刚性法律规定转化为符合人情事理、易于接受的语言。在一起涉退役军人家庭房产纠纷中,调解员在讲清继承法规的同时,更引导双方回顾家庭温暖、相互体谅,最终不仅成功促和,更修复了亲情裂痕,实现了纠纷的实质解决。
调解室的环境布置也处处体现“暖心”理念,庄重而亲切。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于细微处传递着对退役军人的尊重与关怀。那成功调解的263起纠纷,背后是263次心灵的抚慰与人际关系的修复,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让每一位前来求助的退役军人都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法治的温暖。
使命担当映照初心,尊崇关爱谱写新篇。陇西县人民法院“老兵调解室”以“多彩纷呈”为笔,成功绘就了退役军人维权服务的新图景,荣获甘肃省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称号,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涉军领域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老兵调解室”将继续砥砺前行,用心用情擦亮品牌,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位“最可爱的人”。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