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十四五”法治篇章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生动再现宏阔的抗战场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令观众感同身受、共情共鸣。
以《正义必胜》为代表,一大批具有感染力、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文艺精品创作活跃,正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鲜活例证之一。
“十四五”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文化领域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开创新局,文旅融合深度赋能,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公共文化服务从“有”到“优”
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小而美、小而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地开花,或嵌入社区商圈,或扎根乡村集市,将图书借阅、艺术培训、展览演出等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十四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从“覆盖”向“提质”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更涌现出4万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图为今年春节期间,观众在中国非遗馆观看广东醒狮表演。
在博物馆鉴古励今,在图书馆读书充电。2024年,超过91%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比2019年增加4.4亿、增长49%。目前,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
与此同时,群众活动更多了,文化氛围更浓了。群众文化不再是“看别人演”,而是真正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群众自己站C位、当主角,举办“村晚”、广场舞、合唱等活动,47万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仅2024年,全国就举办了“村晚”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此外,“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持续推进,2024年全国开展电影公益放映821万场。
千年文脉从“守护”到“活用”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迎来100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重磅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很多外地游客专程来故宫打卡看展。
如今,“博物馆里过假期”“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已经成为新风尚。“千馆千色”,各展其华。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保护—活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千年文脉在当代绽放新活力。文物保护法修订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得到妥善守护;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效显著,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项、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42人,270多个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整体性保护”。北京中轴线、西夏陵和中国茶、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6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4项,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广东“英歌舞”、福建“簪花围”、安徽“鱼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非遗,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习俗让节日更有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等已成为大众喜爱的锻炼养生方式,非遗日益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十四五”期间,我国非遗保护的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也更加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中小学里“小小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1.29万家非遗工坊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陕北秧歌、贵州侗族大歌、自贡灯会等通过“非遗+旅游”成为地方名片,古老技艺成为时尚潮流。
文旅融合从“相加”到“相融”
“为一场《只此青绿》奔赴杭州”“跟着考古队探秘良渚”“在故宫角楼咖啡品味皇家文化”……这几年,“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成为新风尚,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据统计,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跨城观演率超过60%。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旅实现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诗与远方”碰撞出了无限可能,文旅消费“烟火气”与“文化味”兼具。
产品供给升级,文旅体验更有“文化味”。全国新增58家5A级旅游景区、4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良渚、殷墟等文化遗址景区游客量大幅增长。
“文旅+”赋能百业,激活经济新动能。文旅与农业融合,浙江余村、湖南十八洞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动乡村振兴,15个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文旅与工业融合,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成为旅游打卡地;文旅与科技融合,AI导览机器人、泰山登山助力外骨骼设备等智慧旅游产品提升体验,36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42个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引领行业创新。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成为经济“稳定器”。“十四五”期间,系列消费促进和惠民活动持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凸显,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十分活跃,有效延展消费链条,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
记者手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发展的精神脊梁。“十四五”期间,文化领域始终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深厚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这五年,公共文化体系日益健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文化事业不仅是文明根脉的“守护者”,更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文化强国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份浓墨重彩的文化答卷,既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以磅礴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能。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