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欢 通讯员 贺玉琼 张梦捷
图为赵千喜开庭现场。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第六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结果,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赵千喜获评“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这份荣誉,是赵千喜16年间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默默耕耘、精进不辍的最佳印证。
7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中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典型案例”;1案裁判文书获评第六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23起案件获评全省典型案例……赵千喜用实践证明了司法如何成为创新最可靠的守护者。
“学向勤中得”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设立的跨区域管辖专利技术类案件的审判机构,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肩负着全省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一审重任。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赵千喜从入门的专业书籍学习。他买了两本900多页的《中国专利法详解》,在办公室和家里各放一本,仔细研读、标记,再与实践中碰到的案例交叉比对,总结经验。
在办案中学习,以学习促办案。
赵千喜承办专利、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等技术类案件770余件,并摸索出办理技术类案件的三件“法宝”:跑现场、做鉴定、问专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生产车间、排水泵站、建筑工地……凡是侵权物不能直接提交到庭做比对分析的,赵千喜都要到现场实地勘验、核实证据,力求程序公正、证据确凿。
棉花种子纯度、传感器电路布图、灌浆材料组分……面对肉眼难辨的技术内核,赵千喜依靠国内权威机构,以科学鉴定拨开技术迷雾。在他眼中,每一次鉴定都是学习的机会。
专利审判涉及的领域广,赵千喜积极借助“外脑”,常年跑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和科研院所的他,成了向专家、教授咨询最多的法官。
“心心在一艺”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赵千喜将这份专注,倾注于知识产权审判中,以精准裁判回应创新主体的深切期许。
他的专业洞见,在全国首例“教唆实施专利侵权”案中得以展现。
该案中,某施工单位让砖瓦厂按专利产品样式生产护坡砖,后被专利权人起诉。施工单位称自己只是购买者,砖瓦厂则辩称是按对方要求生产。
赵千喜深入调查,查清施工单位“定制生产”的事实,最终认定其构成教唆侵权,判令其与砖瓦厂承担连带责任。该案入选“中国法院50件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裁判规则被有关专利侵权纠纷司法解释吸纳。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赵千喜说,面对新问题,法官既要守正又要创新,让司法裁判成为鼓励真创新、制止不诚信行为的风向标。
在一起商标侵权案件中,被告认为原告构成权利滥用,申请反诉索赔参加诉讼的开支。面对这一请求,赵千喜指出:“遏制知识产权滥用,是保护正当经营者安心经营的关键,也是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
经合议庭评议,法院最终依法受理了被告的反诉请求,并在审理后认定原告构成权利滥用,判决其赔偿被告因诉讼支出的合理费用,为类案的处理提供了裁判思路。
赵千喜审理的案件中,先后有3起案件确立的裁判规则被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吸收采纳。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0年担任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后,赵千喜在办好案件的同时,致力于加强审判队伍建设工作。
他从提升能力出发,促进团队共同成长:当年轻法官审理案件,他总是逐字逐句帮助修改文书,深入讲解法理依据;遇到复杂技术类难题,他组织法官和专家陪审员联合研判,让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提升。
赵千喜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出实操手册,围绕典型问题在全庭开展讲解指导,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共享的办案指南。
近三年,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有6件案件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多篇调研成果在《人民司法》《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上发表。
赵千喜积极带动两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人员共同开展“司法护航百企”行动。
法官们深入走访调研高精特新企业,围绕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专利侵权救济、技术合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面对面答疑、定制普法讲座、典型案例推送、风险预警提示等多种方式,将司法保护关口前移,为企业创新筑牢知识产权“防护网”。
2023年,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武汉知识产权审判庭再度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