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郭晖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的茅尾海红树林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白鹭等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近年来,钦南警方以“生态警务”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构建立体化生态保护网,保障红树林生态安全。
据统计,2021年以来,钦南警方联合森林公安、海洋、林业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37次,查处非法采伐、占用红树林林地、污染水域等案件23起,刑事打击5人,行政处罚15人,协助恢复受损红树林面积超50亩。其中,2025年8月20日,在开展红树林保护区非法养殖清理整治行动中,钦南警方和海洋、林业部门发现,非法养殖蚝排导致近12亩红树林根系裸露、生态退化,查获非法养殖人员3名,并立即开展补救措施。目前,沿海派出所通过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查。
“红树林的根系一旦被破坏,恢复周期长达十年以上。”钦州市公安局沙井派出所所长丁昌斌表示,“我们通过‘人防+技防’模式,将巡逻频次从每周1次提升至每日1次,用科技手段实现24小时动态监测。”
在茅尾海畔的白鹭湾,沙井派出所民警高志海正在巡逻。他手持红外望远镜,仔细检查红树林生长状况。“台风过后,我们正在检查红树林受损情况,红树林是海洋生态安全卫士,对防风固堤很重要。”高志海说。
谈及守护红树林的难点时,高志海坦言:“最大的挑战是非法捕捞和养殖污染。有些渔民为图方便,在红树林周边投放化学饵料,导致水质恶化。”对此,钦南警方创新推出邻里守望制,通过宣传鼓励村民积极举报破坏行为并参与修复工作。去年,村民老黄因举报一起非法倾倒垃圾案获得表扬。“现在大家都明白,我们从小在这里成长,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老黄笑着说。
走进茅尾海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茅尾海各监测点的数据。生态警务平台整合了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等12类信息,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此外,茅尾海生态监测中心还与高校合作研发“红树林健康指数模型”,通过分析叶片颜色、根系密度等参数,精准评估生态修复效果。2023年,该模型助力警方和行政机关发现3起隐蔽性破坏行为,挽回经济损失超50万元。
在钦南警方的推动下,红树林保护已从单一执法转向全民参与。沙井派出所联合志愿者,吸纳渔民、教师、学生等30余名成员,累计开展净滩行动45次,清理垃圾12吨。下一步,钦南警方将联合检察机关建立“生态损害赔偿金”制度,要求违法者承担修复费用,所得款项全部用于红树林补种。
目前,茅尾海红树林的覆盖率已从2018年的78%提升至85%,每年吸引数万只候鸟迁徙停歇,钦南警方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