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法治护航生态美 绿水青山促民富

铜仁市以法治力量绘就梵净山保护发展新画卷

2025-10-16 15:21: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家梁 见习记者 胡特旗 通讯员 卢晓

法治护航,生态生金。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新发现珍稀植物5种,黔金丝猴种群增长15%;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带动就业1.2万人、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5%、涉旅纠纷下降60%。

……

这一组组充实的数据映射出铜仁市在“八五”普法期间,以法治力量推动梵净山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赢的优异答卷。

据了解,铜仁创新构建“立法引领-司法护航-执法联动-全民共治”四位一体保护体系,推动梵净山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并进,形成自然遗产保护的“铜仁模式”。

立法先行是“铜仁模式”的坚实根基。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并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释义,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此外,铜仁还将法治触角延伸至基层,在梵净山周边69个行政村建立“村民环保公约”,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细则,实现法治与共治深度融合,夯实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基础。

走进梵净山环保法庭,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审理模式正高效运转。这一机制突破传统按法律关系分流模式,促进刑事追诉、民事赔偿及行政履职依法协同,提升了审判质效。法庭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基础上,判决惩罚性赔偿,提高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司法+替代性修复”的司法协作修复生态模式,引导环境污染者主动修复环境,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融入司法实践中。

“以前各部门执法‘各管一摊’,遇到跨领域问题容易‘踢皮球’;现在‘1+N’联合执法机制一建立,难题很快就能解决。”梵净山管理局执法人员的话,道出了执法联动机制的显著成效。为破解生态保护领域的执法难题,梵净山管理局联合市公检法司部门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对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各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在梵净山脚下的村庄里,一场全民共治的生态革命正在上演。梵净山区域3个县10个乡镇69个村依托党的组织优势,组建起区域党建联盟,最大程度凝聚起保护管理的共识和合力;推行“一户一档”文明家庭“生态积分制”、成立“垃圾兑换超市”让村民用空瓶换日用品,极大提升群众参与保护积极性。

与此同时,铜仁市还推动文旅与普法深度融合,通过在景区设置法治打卡点、文化长廊,创新开展“抹法之道”等体验活动,将法治元素融入旅游体验和茶文化中,实现文化消费与法治认知的双向促进。

从立法引领到司法护航,从执法联动到全民共治,铜仁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生态保护难题,更以“八五”普法深化法治浸润,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在这片青山绿水间,法治正成为最坚实的护盾,不仅让自然遗产生生不息,也更让生态红利真正惠及于民。

编辑: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