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周欣颖 应佩阳
法治副校长个人档案:杨海松,男,1981年出生,预备党员,现任浙江省仙居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担任仙居县外语学校法治副校长,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荣获2023年度“台州市依法治市工作成绩突出个人”,2025年度“平安台州建设成绩突出个人”。
法治小记者个人档案:应承妤,女,仙居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喜欢阅读。
在庄严的法庭之外,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菁菁校园;在审理复杂刑事案件之余,他将大量心血倾注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他是刑庭庭长杨海松,也是“法治副校长”。多年来,他始终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将法律的理性与教育的温情深度融合,在审判台与讲台之间,守护着一批又一批青春年华。
深耕未成年人审判“心”模式,他用温情守护未来
作为刑庭庭长,杨海松深知,每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纠葛。他常说:“一纸判决并不是终点,如何让他们真正回归正途,才是我们工作的关键。”
在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的庭审中,他没有急于推进程序,而是先温和地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爱好和家庭氛围。他像一位倾听者,让原本紧张的孩子逐渐打开了心扉。庭审中,他特意安排心理辅导员参与,并在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法律是一道红线,但不是为了困住你,而是为了让你不迷失方向。”
杨海松积极探索并推行一套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教育+帮扶”一体化工作模式,坚持双向保护和柔性司法。他不仅对每一起未成年人案件开展细致的社会调查,还建立起跟踪帮教档案,定期回访。“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这样的问候,成为他和不少少年“再见面”时的开场白。他与涉案未成年人所在学校、社区及其家人联动,关注他们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动态,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预防再犯。他还通过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发布各项司法建议,凝聚各职能部门的合力。
从“法官”到“老师”,他把课堂搬进法庭
国徽高悬、法槌庄严。平日里肃静的人民法院审判庭,今日迎来了一批青春的面孔,在杨庭长同时也是杨校长的带领下,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将课堂从校园直接“搬”进了真实的法庭。同学们穿上法袍、坐上审判席,一改往日被动听讲的刑事,在杨庭长的专业指导下,沉浸于一个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剧本中,从法庭调查的严谨举证,到法庭辩论的激烈交锋,再到最后宣判的庄重严肃,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真切体会到法律的分量。在“模拟法庭”之后的法治课堂上,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他总是笑着解答,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改编的小故事,分析案件背后的法律道理和人生教训,教会同学们如何识别风险、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他打造的“明德守信、法护青春”法庭教育课程,将法律知识贯穿于“法治夏令营”“法治体验营”等活动中,真正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一名同学在活动后感慨道。
此外,杨海松还牵头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和·少年”共享法庭实质化运行,联动学校、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助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对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予以训诫或者矫治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参与建立学生教育保护辅导工作机制,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矫治。
篮球场冲突后,他用理解化解纠纷
“我要告你!”
“法庭上见!”
去年秋天,一场篮球比赛演变成推搡冲突。学生小李不小心将小张推倒在地,导致小张手臂擦伤。原本只是少年意气,却因家长在班级群里的激烈争吵迅速升级,双方家长情绪激动、互不相让,“诉讼”“赔偿”“验伤”等字眼频频出现,两个孩子也从形影不离变得形同陌路,班级气氛一度凝重。
“杨法官,您得来一趟,家长要在群里‘开庭’了!”班主任的电话里透着焦急。
杨海松接到电话后,没有直接评判对错,他先调取了球场监控,确认了冲突的偶然性。随后,他分别与两个孩子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心,不仅倾听事件经过,更深入了解他们的友情基础和心理状态。他还私下咨询了体育老师关于此类运动伤害的常见性。
“其实我就是不服气他最后一个球不传我。”小李低声说。
“他推人还那么凶。”小张红着眼圈回应。
他发现,两个孩子都后悔了,只是碍于面子不肯低头,于是特意将调解安排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让双方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
“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如果上升为家庭间的对抗甚至诉讼,受伤最深的还是孩子本身。法律能判定对错,但修复关系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杨庭长的一席话,让家长们陷入了沉思。最终,一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在校园内得到了圆满化解。两名同学重归于好,笑容重新回到脸上。事后,杨庭长还以此事为引子,在学校做了一次关于“正确处理同学矛盾”的法治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法槌落下,裁决的是过去;走进校园,守护的是未来。杨海松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角色蜕变——从案件的裁判者,主动延伸为权利的守护者、未来的筑路人。这束法治之光,正透过一道道创新的机制、一次次温情的介入,照亮更多青春的成长之路。
法治副校长杨老师来了!我们的课堂变得不一样了!
法治小记者 应承妤
嘻嘻,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最喜欢上的课,除了体育课,就是法治副校长杨老师的课啦!一开始听说有个法官要来上课,我们都觉得肯定超级无聊,肯定是来讲一堆听不懂的规矩。没想到,杨老师一来,就用他的“魔法”,让法律变成了我们身边超级好玩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杨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班上,几个同学老是给一个胖胖的同学起外号,还学他走路的样子,全班都跟着笑。那个同学后来再也不愿意来上学了。
杨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是开玩笑还是欺负人呢?”
我们班里一下子安静了。因为我有时候也觉得,叫别人外号挺好玩的呀。但杨老师特别认真地告诉我们:“让你笑了,但让对方哭了,这就不是玩笑了,这叫校园欺凌。”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班的小伟,有时候大家也会笑他。那天放学,我主动走过去跟小伟说:“我们一起走吧!”看到他开心的笑容,我心里也甜甜的。原来,管住自己的嘴巴,就能变成保护别人的小卫士!这比当“吃瓜群众”酷多啦!
最好玩的是杨老师带我们搞的“模拟法庭”!我穿上律师的衣服,为我“被告”的同学辩护。案子就是两个同学在篮球场上撞倒了人,要不要赔钱。
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但想起杨老师说的“要用证据说话”,我就大声地为我们这边争辩。虽然最后我们“输”了,但杨老师表扬我讲得很有道理!通过这次扮演,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法律就像一场超级认真的游戏,它有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对每个人都公平。
现在,我们都好喜欢杨老师!他让我们知道,法律才不是管着我们的紧箍咒呢。它更像是一面超级坚固的盾牌,保护我们不被伤害;也像一个永远不会迷路的指南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谢谢您,杨老师!是您让那些厚厚的法律书,变成了我们身边有用的“超能力”!我们等着您下次再来给我们讲故事哦!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