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齐亮瑞
在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人民法院主动作为,通过“速调快办”化解纠纷、“善意文明”温暖执行、“精准问需”前置服务等举措,有效护航当地企业健康发展,书写了司法护企的生动篇章。
速调快办,破僵局促共赢
企业间纠纷若处置不当,极易两败俱伤。陇西县人民法院巧妙搭建“速调快办”平台,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此前,某运输公司与某水泥制造公司因70万元运费尾款陷入僵局。运输公司准备申请冻结对方账户,水泥公司则面临停业风险。关键时刻,陇西县人民法院驻县综治中心窗口接收此案。考虑到双方有长期合作基础且涉案金额较大,法院在征得同意后,迅速启动调解程序,由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王耀忠担任调解员,法官梁文华予以指导。
调解员多次沟通,双方逐渐缩小分歧,并聚焦于“未付运费利息起算时间”这一核心争议点。法官和调解员结合案例与法理,向双方阐明利弊:一方面维护合作关系能带来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诉讼将投入较大的时间成本。经过反复协商,双方最终达成调解:水泥公司分期付清70万元尾款,若一年内付清则免息;若逾期,则需支付自运输完成之日起的利息。此举既保障了债权,又避免了冻结账户对水泥公司经营的冲击,实现了共赢。
这起纠纷的顺利化解,得益于陇西县人民法院在综治中心设立的涉企案件“绿色通道”。通过选派审判团队常驻,开展指导调解、诉调对接等工作,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诉前,避免企业陷入冗长诉讼,干扰正常经营。
善意执行,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如果说“速调快办”是为纠纷画上休止符,那么“善意文明执行”则是在兑现胜诉权益时,依然保有司法温度。
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时支付欠某淀粉加工有限公司的5万元尾款。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执行法官夏虎祥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从保障民营企业持续经营出发,组织申请执行人一同前往考察。了解到被执行人确非恶意拖欠,淀粉公司同意给予一个月宽限期,暂缓查封设备。
宽限期将至,款项却未见踪影,法官内心焦急但仍选择信任,一边安抚申请执行人一边关注进展。原来,农业科技公司正在积极催收外部应收款。果然,在3月的最后一天,好消息传来:欠款及额外逾期利息均已支付到位。申请执行人专程致电,对法官的耐心与方式表达感谢。
陇西县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注重理念更新,将善意文明执行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钥匙”。精准把握执行力度与方式,审慎运用强制措施,在坚决维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被执行人损失,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精准问需,防患于未然启新篇
司法服务不能止于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要向前延伸,防患于未然。陇西县人民法院的“精准问需”机制,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已成为“常规动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法院义不容辞!”副院长祁宝忠在走访保和堂药业公司时的承诺,给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走访中,企业提出亟需一场针对采购、销售、财务管理的法律警示课。法院迅速响应,次日法官蔡一蝶便走进企业,结合典型案例,从民事、刑事双维度剖析风险,并提出防范建议与整改措施,完成了一次精准的“法律体检”。
陇西县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正从“事后解纷”向“事前预防”延伸。通过分析涉企案件数据,总结风险点,主动送法上门,引导企业尤其是当地中医药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树立风控意识,逐步构建起“预防-化解-规范”的涉企案件闭环服务新格局。
从被动审理到主动服务,从庭上裁决到庭外疏导,陇西县人民法院正以更灵活的司法举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活力。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