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甘肃玉门检察:“五聚焦”助力乡村振兴结硕果

2025-10-15 10:52:3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王娇

甘肃省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和美乡村建设大局,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紧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药安全等重点领域,通过精准监督、联动协同、科技赋能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为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美共富的美丽乡村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聚焦中心任务,服务发展大局

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核心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扎实推进流域治理及“检护三北 绿筑长城”专项行动,办理案件23件,处置中央环保督线索2条,督促企业补植复绿、规范排污,消除环境污染风险。守牢生态安全屏障,办理林木资源管护不到位案件12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畅通管护渠道1600米,协调生态水1.2万余立方,清理枯死树木9095棵,清除林带及周边固体废弃物59882平方米,落实千余亩退耕还林及林带补植计划。保障水生态安全,针对部分医疗机构、洗车店等未依法申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问题,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及时消除水污染隐患。办理汽修行业危险废物处置不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督促27家汽修企业规范经营,落实危险废物暂存和处置要求。强化湿地保护,对省级自然保护湿地内违规抽水灌溉导致湿地功能退化问题,督促取缔非法取水口5处,修复受损湿地近20亩,补修围栏800余米,并作出罚款8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聚焦民生关切,守护百姓权益

玉门市人民检察院深入开展“食药安全益路行”检察公益诉讼监督活动,办理案件4件,针对商场、医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自动售货机监管缺失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并督促经营主体依法公示相关经营信息。强化对检验检测报告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小区直饮水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大数据检索,发现辖区部分小区12台直饮水机公示的检测报告存在虚假问题,另有4台饮水机建在公共厕所门口,存在损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风险,遂建议卫生健康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聚焦区域特色,拓展监督领域

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准确把握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履职为抓手,围绕汉长城遗址及部分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遗址开展监督,通过检察建议、座谈交流等形式督促监管部门强化监督,仅2025年投入文物保护项目资金315.58万元,修建围栏约29000米,架设警示标识牌123个,栽埋界桩100余个,同时对41处县级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保单位采取保护设施,并通过巡查APP做到文保员日常巡查、乡镇月查、文物局季查,将实地巡查制度落实到位。统筹推进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对辖区养老院、敬老院以及学校食堂等进行监督,通过座谈交流、送法进校园、支持起诉等形式,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

聚焦协同共治,凝聚保护合力

公益保护需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检护三北 绿筑长城”专项行动中,针对水资源短缺、林木管护难、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一方面加强府检联动,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镇等部门召开座谈会,共商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主动向市委、人大报告,争取支持,推动组建专班开展调研和整改,在制发检察建议后,及时向人大报备,整改完成后专题汇报,形成监督闭环。充分发挥“特邀检察官助理”“益心为公”志愿者作用,依靠社会公众力量发现案件线索11件,特邀检察官助理协助参与案件线索研判、证据分析、整改结果评估20余件,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夯实了基础。

聚焦规范办案,提升监督质效

玉门市人民检察院强化技术支撑,配备无人机、快检设备,解决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难题,快检设备涵盖了水质、土壤、大气及农药残留等多个领域,为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提供了有效助力。在办理湿地保护、林木资源损毁等案件中,无人机航拍成为常态化取证手段,确保证据及时、全面、客观。突出精准监督,紧扣公益损害事实、违法主体、违法行为与因果关系等要素。如在直饮水机检测报告造假案中,深入检测机构核实报告真实性,发现多年未检却报告合格的违规行为。坚持依法起诉,对经检察建议后仍不履职的行政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通过诉讼推动履职,增强监督刚性。如在办理未依法收取水土保持费案件中,对行政机关经制发检察建议后仍未履职的情况,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因该单位积极履职,足额收回水土保持费,遂依法变更诉讼请求,诉请确认前期履职不力违法,获法院支持。


编辑: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