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一线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伴着悠扬的旋律,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安徽省组织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集中采访团,走进安庆桐城市六尺巷,回访这里一年来的变化。
“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镌刻着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当时给家人的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到回信,张家退让了三尺,吴家也让三尺,礼让实现了双向奔赴,才有了这块‘懿德流芳’牌坊,成为后来脍炙人口的佳话。”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博物馆馆长叶鑫赋予了这个故事新解。
一年来,桐城六尺巷深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将六尺巷“和为贵”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基层治理理念,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原则,打造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主要体系,以“矛盾不上交、信访不上行、平安不出事”为总目标,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工作法”基层善治品牌。
今年9月,桐城六尺巷社区3户人家共用的一段墙出现了墙体垮塌,需要及时修缮。但是,3户人家中只有1户有人居住,另外两户闲置,且垮塌部分对其中1户并未造成直接影响,在出钱维修时3户人家意见不一致,便有了矛盾,所以,社区就将3户人家召集到一起,进行调解。
“3户人家的意见开始不统一,我就用六尺巷的典故来进行调解,让他们发扬‘礼让精神’,最后他们解开了心结,根据实际情况出资,在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完成了修缮。”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张耘说,作为张英的十二世孙,在20多年的社区工作中,他常用六尺巷的典故劝导人,化解了不少社区矛盾、邻里纠纷。
作为“六尺巷工作法”基层治理示范点的桐城市西苑社区,活跃着一支专业的调解队伍,他们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积分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基层治理,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我们西苑社区整合资源,在老旧小区西苑新村建成‘红色港湾’睦邻点,打造‘六尺巷工作法’基层实践点,推行微网格、微联盟、微服务、微信用‘四微工作法’,设置六尺巷调解室、居民活动室等功能室,构筑‘一站到底’的治理体系。”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乔丽娟说。
如今,桐城市成立了六尺巷剧社,创作反映桐城历史的小戏小剧,为游客演绎六尺巷礼让文化;依托“六尺巷·德邻社”党群服务站,开设国学小课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组织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免费讲解,解读六尺巷背后“以和为贵”的礼让文化。现在“六尺巷工作法”已走出桐城市,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安庆市培育了37个基层实践点,形成“油事好商量”“邻里十八匠”“宿事速办”“三孝调解法”“1+4+N”基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等经验做法。
“我们拥有一套成熟的、系统化的‘六尺巷工作法’调解模式,通过听、辨、劝、借、让、和这六种最基本的法则,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基本上能够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安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赵春说,安庆把六尺巷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让中华民族讲求和谐、讲求包容、讲求礼让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充盈到每个角落。
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