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新疆哈密市:“法治引擎”赋能甜蜜之城高质量发展

2025-10-14 15:53:1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李瀚麒 王月

图为哈密市伊州区司法局南湖司法所调解瓜商与瓜农之间的纠纷。通讯员 陈宁 摄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八五”普法以来,新疆哈密市将法治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为甜蜜之城注入澎湃动能。法治的种子在这片绿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重塑着城市肌理与百姓生活,通过系统性实践推动依法治市,绘就法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法治机关:驱动治理现代化

2022年底,哈密市委从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政治高度出发,部署法治机关建设这项关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工程。从2023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到2024年试点部门示范带动、市直层面全面铺开、区县层面整体跟进,再到2025年全面深化,这场以制度完善、流程再造、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变革,正重塑着权责法定、运行透明、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哈密市各级各部门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法治体检”,各级领导干部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践行”,法治意识显著提升。一个直观的体现是:2024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98.33%,并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00%,2025年1月至8月行政诉讼案件实现“零败诉”。

行政效能的提升同样显著。以职责清单为基础,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建立推动了行政运行的规范化。覆盖城乡的42个便民服务中心和215个便民服务站构成服务网络,51家市(区)部门(单位)238名专业人员、2209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跨省通办”“疆内通办”“市域通办”的高频事项分别达到389项、167项和115项,有效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政府服务向基层延伸。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法治动能”。通过构建权责法定的机制,严格规范执法监管,有效打破市场壁垒,营造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能源、传统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元产业因此受益。

立法筑基:法规守护民生

立法是法治的基石。哈密市秉持“立法为民、立法靠民”的理念,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科学立法格局,聚焦戈壁生态保护、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打造“小快灵”的特色立法体系。自2020年以来,8部地方性法规和9部政府规章相继出台,填补了哈密多项立法空白。

面对戈壁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6.57%的独特生态,《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2025年3月应运而生,成为新疆首部戈壁保护专门法规。它明确了“挖掘戈壁石”的处罚标准,破解治理难题。在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创新修复技术让曾被车辆碾压的沙地重现生机。“以前车轮碾过的沙地,现在长出草了。”当地牧民感慨道。

民生关切是立法的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供热问题,及时修订的《哈密市城市供热用热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了供热企业的服务标准。伊州区居民张女士家中的暖气故障,供热公司借助智能系统仅10分钟锁定问题,2小时内修复完毕。“再也不用裹着棉被等暖气了。”张女士的点赞道出民心。

6个覆盖多层面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意“直通车”,充分体现民主立法。在《哈密市养犬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伊州区西河街道文化路社区恳谈会收集的283条意见里,“犬只活动区域设置电子围栏”的建议被采纳。“百姓的话真能变成法条。”居民王女士的感慨,正是立法与民意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执法革新:刚柔并济显温度

执法是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哈密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构建起“综合执法+服务型执法+信用约束”的创新模式,整合7大领域执法队伍,推行“首违不罚”“信用修复”等柔性措施,让执法兼具力度与温度。

“现在,七八个部门一次上门查多项事。”企业负责人的赞叹源于“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的推行。2025年以来,重点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较去年同期下降67.23%。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和“双随机、一公开”分类监管,检查频次下降59.53%。“检查次数少了,但问题解决得更彻底了。”哈密某镁业公司环境专员的话道出了综合执法的优势。

服务型执法将“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的理念贯穿全程。“送法上门”“预警式座谈”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哈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已开展“送法入企”5次、业务培训38场次。“通过执法人员的指导,我们的广告更加合规。”一名网络主播的反馈体现了服务执法的效果。

信用监管也非一罚了之。通过建立“信用+监管”模式,今年该市对319家轻微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的同时,为171家企业成功修复信用。某建筑公司因欠薪失信后积极履约,通过修复重获招投标资格。“给企业改正的机会,就是给发展留空间。”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刀刃向内的决心提升了执法规范化水平。通过专项排查整治,全市健全完善64项执法制度机制,初步建立起长效机制。执法案卷评查不合格率从2022年的11.34%逐年降至2025年的4.48%,成效显著。

司法服务:联动高效解纷争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近年来,哈密市创新建立“府院联动+法检司律四方会商”机制,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加强兵地联调与法律援助,推动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

府院府检联动有力推动了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哈密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将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写入工作报告,逐年制定要点,印发专门实施意见,常态化召开会议解决问题。行政争议调撤率从2022年的18.39%上升至2024年的37.18%。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哈密市、区(县)单独设立行政复议与应诉科(室),配齐配强法律专业人员,同时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市、区“一站式”调解办理中心,2025年接收的119件复议案件中,调解和解率达43.2%,86%以上案件在复议过程中妥善解决,诉前化解主渠道作用凸显。

兵地融合解纷机制促进区域和谐。哈密市与兵团第十三师在基层建立了兵地联合调解组织,合力调解疑难纠纷82件,挽回损失277.9万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网络。兵团职工李先生与哈密企业的棉花收购纠纷,在联合调解室当场化解。“跨区域纠纷也能快速解决,司法服务真给力!”李先生说。

法律援助为特殊群体撑腰。哈密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维权案件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受理指派。3年来为560名务工人员挽回经济损失500万余元。来自河南的务工人员老张拿到工资后感慨地说:“在哈密打工很安心。”

全民守法:法治精神润心田

“八五”普法以来,哈密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覆盖”向“实效”跃升。

高位推动是保障。哈密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普法“一把手”工程,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八五”普法决议。常态化会议、党政负责人带头参与普法活动、“履职评议+实地督查”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哈密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发放法治书籍80万册。

精准滴灌是关键。哈密市面向国家工作人员,“一月一讲”法治讲座品牌效应显著,“日常学法+年度考法”实现常态化;面向青少年,162所学校配备180名法治副校长,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法治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千名干部下基层·普法宣传进万家”活动中,“马背宣讲队”“快板普法团”深入基层,2000余场活动覆盖62万余名群众。

实践是检验成效的标尺。“1+N”结对行动中,68名专业法律顾问与1193名“法律明白人”携手合作、457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散作满天星”,1820场次“送法进乡村”、1.35万次法律咨询,筑牢村居矛盾调处首道防线;240余场次“送法进企业”活动推动企业合规建设,优化营商环境;“送法进景区、进酒店”行动提升经营者法治意识,打造守法诚信旅游目的地。

哈密市2个单位和1名个人荣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通报表扬,这些都是哈密市法治建设之路上的印记。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