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姚健
近日,江苏省高邮市司法局主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民调解资源,率先在临泽镇成立全市首家“AI+解纷工作室”。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打造基层解纷“智慧大脑”。出台“AI+解纷工作室”建设方案,明确工作室以AI模型为技术支撑,通过深度学习法律法规和纠纷数据,重点打造案情分析、风险预警、赔偿计算、法律核验、类案检索、处置建议等6大辅助功能,推动基层解纷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转型。创新推出“智定(案情录入)—智析(案情分析)—智警(风险预警)—智通(沟通方式)—智解(公平公正)”全流程工作模式,支持当事双方共同参与AI解纷的案情录入、案情分析等环节,增强调解工作透明性与公信力。同时,探索将该模式逐步推广至该镇28个村(社区),助力法治乡村建设。
二是完善基础建设,构筑规范调解“实体阵地”。参照标准化调解工作室建设要求,配备独立办公用房,并建立健全包括AI调解受理范围、工作程序、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在内的日常工作制度。环境布置上,突出“智能解,和为贵”主题,实现“五上墙”(工作室介绍、解纷示意图、人民调解logo、特色名称标识、“五智”工作模式),营造友好和解氛围。人员配备方面,邀请扬州市调解协会理事、原临泽司法所所长周根玉担任负责人,将其丰富的基层调解经验与AI模型的精准高效相结合,避免“机械正义”局限性。
三是健全运行机制,贯通分类处置“调解路径”。建立分类处理与人机协同运行机制,根据纠纷类型,差异化配置资源。对事实清晰、争议较小的常见纠纷以及政策咨询类诉求,依托AI模型迅速抓取矛盾核心要素,生成标准化的调解建议或政策解读方案,实现“简案快办”;对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情感沟通或者初步调解未能成功的相对复杂纠纷,则启动“AI研判+人工调解”协同模式:AI模型负责梳理纠纷脉络、围绕核心争议点提供专业建议;调解员则结合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进行沟通化解,二者优势互补,显著提升调解效率。目前,该机制已在处理口头协议、交通事故、人身损害等类型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辅助认定事实、划分责任、生成赔偿参考,提供专业实用调解方案。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