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通讯员 张永明 季钦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心小学内气氛热烈,一场以“拒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治专题讲座在此开展。本次讲座由江苏正太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静雨主讲,她以学生熟悉的动画场景为切入点,结合典型案例拆解校园欺凌“真面目”,打破传统普法的枯燥模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内容,为师生送上一堂接地气、有温度的法治课。
讲座伊始,张静雨聚焦热门动画片中“哪吒欺凌同伴”的片段,向在场学生抛出关键问题:“动画里的‘调皮捣蛋’,若发生在现实校园中,哪些行为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欺凌?”互动提问瞬间激活现场氛围,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观点,主动参与思考与讨论。随后,张静雨结合学生们的发言,逐一拆解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从强行索要同学零花钱、逼迫他人代写作业,到威胁对方分享物品,用贴近校园生活的场景对比,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看似玩笑的举动,可能已触碰欺凌红线”。
在明确欺凌行为边界后,张静雨进一步系统解读校园欺凌的法律定义与表现形式。她强调,除肢体冲突等显性欺凌外,言语辱骂、孤立排挤、网络造谣等隐性欺凌同样需高度警惕:“这些‘看不见的伤害’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更隐蔽、更持久,必须通过法律认知提升防范意识。”
针对“遭遇欺凌该如何依法应对”这一核心关切,张静雨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应对指南:一是保持冷静,避免言语或行为激化矛盾;二是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求助,切勿独自承受伤害;三是注意留存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相关证据,为后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支撑。同时,她特别倡导“拒绝做冷漠旁观者”,鼓励学生发现欺凌行为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制止,或第一时间向学校德育部门、班主任报告,共同构建“人人反欺凌”的校园安全环境。
在法律责任解读环节,张静雨结合相关法律条文,清晰梳理不同年龄段欺凌者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对低年级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同时要求监护人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对已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施暴者,若行为构成违法犯罪,将依法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通过多起真实校园欺凌案件的剖析,她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欺凌绝非小事,法律既是受害者的‘保护伞’,也是约束施暴者的‘紧箍咒’,任何欺凌行为都将付出相应代价。”
此次校园法治宣讲,是无锡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化未成年人法治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无锡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从机制建设、法治宣传、帮扶救助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保护伞”。
记者了解到,无锡市司法局已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纳入重点工作清单,组建起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法治副校长、普法志愿者构成的专业宣讲队伍,常态化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我们始终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八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以‘开学第一课’‘校园法治宣讲’等活动为载体,重点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宣传,着力提升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无锡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刘肖纯表示。
此外,无锡市司法局依托“护蕾行动”“春苗工程”等特色品牌项目,培育了一支千余人的青少年事务专业普法队伍;同时加强线上线下普法平台建设,打造标准化志愿服务阵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青少年法治志愿服务组织近百个,培育青少年普法志愿者超万名,形成“专业队伍+志愿者”协同发力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法治精神深入校园、浸润童心,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与应对能力,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氛围,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无锡、法治无锡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