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古雪丽
图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干警为群众讲解立案流程。通讯员 王雅楠 摄
图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通讯员 王雅楠 摄
今年9月5日上午,一场连接新疆乌鲁木齐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特殊庭前准备会议,在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以下简称“乌鲁木齐片区法庭”)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
视频中,法官清晰指引:“请出示您的护照原件,将照片页对准摄像头。”翻译人员同步转述,远在阿拉木图的外籍当事人克某依次展示证件页面。这场由法官发起的视频会议正在进行,法官、克某及克某委托的我国律师哈某同时在线,在翻译人员的配合下,高效完成了委托代理视频见证的法定程序。整个过程严谨流畅,仅耗时10分钟。
“我们通过视频在线上见证委托代理,跨境诉讼当事人无需再办理公证、认证或者附加证明书的转递手续,有效降低了当事人的跨境诉讼成本。”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负责人吕静雅道出此举的意义。
作为新疆首家且目前唯一的专门涉外审判机构,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自2025年3月20日成立以来,展现出高起点与国际化特色:四级法院同期入驻同一法务区,引入外国法查明中心,首创性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的独特专业化、国际化调解资源。
据统计,该法庭自成立以来已受理涉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件2000余件,其中涉外、涉港澳台案件33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等商事案件数量占比40%并持续增长,当事人国籍覆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14国。
记者了解到,为减轻当事人诉累,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设置了智慧法庭,通过引入四项智能化应用提升诉讼效率——当事人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在线参与民商事案件庭审,在线完成电子签名、证据提交;推行“无书记员庭审”,通过实时语音转文字技术自动生成庭审笔录,并与音视频同步保存;庭审全过程实时语音翻译,为不同语种当事人通过本国、本民族语言参加诉讼提供便利;实现“签捺一体即时化”,将传统的当事人逐页签名或捺印精减为只签捺一次,同步完成诉讼身份及庭审笔录效力确认。
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纠纷解决的便捷性与当事人的体验感。今年5月,乌鲁木齐片区法庭成功调解的一起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就是最好例证。
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商人阿某向新疆商户供应价值10万余元人民币的货物,此后双方因物流问题发生争议,导致阿某迟迟未收到货款。由于跨国法律差异、语言文字障碍等因素,阿某维权受阻,于今年4月委托我国律师代理起诉。
根据法律规定,外籍当事人需向法庭提交经过公证或附加证明书的身份证明,如委托代理,还需提交有效的授权参加诉讼文件,但受办理公证流程时限影响,阿某无法及时提交。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审判团队采用视频连线,高效完成了跨境委托代理见证。
在调解中,审判团队运用“争议分层处置法”,先确认无争议货款金额,再逐项协商赔偿,仅用时45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并保持继续合作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其优势在于将“国际智囊”与当地法治资源进行融合:一方面,可借助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提供权威调解;另一方面,建立新疆本地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并引入自治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元解纷资源。此外,乌鲁木齐片区法庭与中国贸促会中亚调解中心、乌鲁木齐市国际商事调解联合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由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不久前,某实业公司与某购物店之间的商标侵权纠纷,通过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自治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市场监管部门三方联动机制,成功实现线上实质化解。
某实业公司持有某白酒商品的注册商标,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某购物店因销售假冒该商标的白酒被市场监管部门查获,某实业公司随后诉至乌鲁木齐片区法庭,要求某购物店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
经双方同意,乌鲁木齐片区法庭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案件委派至自治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行调解。调解过程中,法庭联合该调委会、市场监管部门核实证据、认定事实,某购物店承认侵权。经充分沟通协商,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某购物店立即停止销售侵权商品,当庭支付赔偿金及合理费用25000元,并向某实业公司书面致歉。
目前,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已审结涉自贸区案件1600余件,日均结案7件,其中约20%通过线上方式办结。
吕静雅表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将继续推进“数字法庭”平台建设,通过在线诉讼、外国法查明、国际专家调解等机制创新,为跨境投资贸易和涉外商事纠纷提供更加普惠、便捷、精准的数字化司法服务。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