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黄小依
近日,《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经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下一步拟提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将是全国范围内首部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杭州在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发展新优势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以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赋能。
当前,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演进的重要方向,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杭州拥有相关企业200余家,在运动控制、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领域具备良好基础。然而,产业要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在技术攻关、场景落地、生态建设等方面突破瓶颈。此次立法,正是杭州直面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法治手段营造稳定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司法局立法处处长彭志芳介绍,该条例草案系统构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在技术创新方面,将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多元技术路线竞争,并聚焦具身智能模型、运动控制系统、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基础设施层面,条例草案强调统筹布局与开放共享,着力提升智能算力供给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支撑技术研发与迭代;支持建设应用测试平台,为产品验证提供多场景、高标准的技术支撑环境。
为推动创新成果落地,杭州将有序开放公共领域应用场景,鼓励在特种作业、工业生产、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通过“首试首用”等方式加速产品成熟与推广。同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草案秉持“包容审慎、安全可控”的监管原则,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明确伦理规范和数据安全要求,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旨在为产业发展创造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地方立法实践,该条例不仅为杭州抢占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先机提供法治保障,更旨在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经验”,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和政策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该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力推动杭州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编辑:梁梦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