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通讯员 高超 王彦娇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立足基层实际,倾力打造了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的品牌调解室,“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联合调解室是其中非常有地域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1+2+N”工作法 赋能“石榴籽”调解室
巴彦淖尔市是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创建6个“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联合调解室,吸纳老党员、退休干部、优秀民族干部等14人加入调解室,推广实施由1名司法所干部进行业务指导,配备2名专兼职调解员,统筹辖区内N名优秀民族工作人员力量的“1+2+N”工作法,借助“铁三角”基层网格化治理平台,在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的同时,对矛盾纠纷进行主动摸排、提前介入、联动化解,调解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03件,调解成功率达99.76%,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制度人员齐备 规范“石榴籽”调解室
“石榴籽”调解室实行属地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的调解模式,简单的矛盾纠纷由所在地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的复杂矛盾纠纷实行联动调处,同时创新完善预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机制,确保了调解工作规范化开展。
据了解,每个“石榴籽”调解室至少配备了一名自治区级金牌调解员“坐镇”,加之多名素质好、水平高、经验足的调解员,连同苏木乡镇的调解骨干力量,组成了一支兼具法律素养与群众工作经验的专业队伍,为“石榴籽”调解室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调解室已开展联合调处23次,其中化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7件,化解工作群众满意度达100%。
延伸服务触角 用好“石榴籽”调解室
“石榴籽”调解室不断扩宽调解外延,创新开展“法律服务结对帮扶”活动,对苏木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嘎查村“两委”干部开展集中教学、专业培训、“送学上门”等多种“提升式”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公职人员的法治素养。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方式,让“学有所成”的干部与农牧民开展结对帮扶,以常态化入户访民情解民忧、为结对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开展通俗易懂的法治宣传、进行针对性法律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
目前全市6家“石榴籽”调解室开展相关法治教育培训30余场,开展结对法律服务150余人次。
线上线下发力 唱响“石榴籽”调解室
“石榴籽”调解室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拓宽普法载体,打造线上线下平安法治宣传矩阵。
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针对性创办《“法律明白人”普法小课堂》《有享法》《主播说》等普法专栏,以调解室日常工作内容为素材,专题推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短视频、以案释法短剧等。
线下,深入平安法治宣传阵地,结合“梨花节”“五原黄柿子节”等特色节日活动,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发放彩页、法治讲座等形式开展平安法治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材料、宣传品10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平安法治宣传氛围。
“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联合调解室,是巴彦淖尔市政法系统凝心聚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两件大事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全市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
下一步,巴彦淖尔市政法系统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继续建好用好“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联合调解室,持续发挥好“大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平安法治巴彦淖尔建设的新成效绘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蓝图。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