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会聚治理”解民忧 “多元融合”绘枫景

内蒙古达拉特旗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2025-10-13 11:02:27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通讯员 王亚楠

“刘根喜的名字在和平社区总是和‘放心’二字联系在一起。”2025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华夏龙家园住户张先生因楼上漏水问题与邻居李女士产生纠纷,双方就责任和赔偿争执不下。72岁的刘根喜了解情况后,从法律和情理入手,经过多轮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这起案例正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刘根喜矛盾调解工作室”至今已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80多起,调解成功率100%。这位扎根基层的“解忧人”,用真情与公心织就了社区的和谐与安宁。如今在达拉特旗,像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从田间地头的权属界桩到村社的墙根“议”站,从专家工作组的现场勘验到网格员的日常走访,“会聚治理”工作法正如条条红线,穿起了基层治理的万千针脚。

近年来,达拉特旗面对城乡融合、农牧交错的复杂治理环境,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会聚治理”工作法,以精准识别民需、精细网格管理实现“精准化”,以联动党政社群、整合多元力量实现“多元化”,以聚焦矛盾化解、强化闭环处置追求“实效化”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走出一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地化实践之路。

“一门会聚” 集成为民解忧的“总枢纽”

针对群众“一件事跑多门”的烦心事,达拉特旗高标准建设旗、镇两级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能解百家忧”。

综治中心整合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有关功能,前端设置“无差别受理窗口”,中端设置多元调解区,末端设立诉讼服务区。通过综合调解室、信访接待室、法律咨询室、分析研判室等功能室,规范建成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速裁快审、交办督办一体的基层治理服务新平台。

综治中心采取法院、检察院、公安、信访等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有关社会力量随叫随到、工作联动等多种方式入驻,打造“全领域覆盖、一站式办理”的服务体系。同时,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制定《综治中心工作职责》《综治中心人员管理考核办法》《规范化运行工作流程》等10项制度,依托“五单两函”机制,构建“集中受理、分流转办、归口处理、分工协作、限时办结、跟踪回访”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实体化运行、常态化对接、规范化管理,综治中心实现了横向对本地矛盾纠纷兜底、全量纳入,纵向在建强旗级综治中心的基础上,规范化建设苏木镇(街道)综治中心,探索打造嘎查村(社区)综治站和综治服务点,落实“一窗受理、全域联动、接诉即办”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梯次过滤、就地化解”的多元解纷体系已经形成,切实将“只进一扇门”的便利转化为“能解百家忧”的实效。

“专家会聚” 集策破题纾困的“金钥匙”

针对基层矛盾类型多样、专业性强等特点,广泛汇聚各领域专业力量,形成“专家联动、精准破题”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一系列复杂疑难问题。

建强专业调解团队,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针对日常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引进物业纠纷、婚姻家事、道路交通等1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选聘5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22名职能部门业务能手组建专家库,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嘎查村(社区)“两委”、社长、居民党员、热心居民等力量,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87个。据统计,2025年以来受理矛盾纠纷3906件,化解3635件,化解率93.08%。

依托法律专家人才,提供法治保障“硬支撑”。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的“法治智库”和行业权威作用,依托“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围绕重大决策咨询、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以及重大疑难历史积案化解,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目前全旗聘请首席法律咨询专家15人,建成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1处,组建法律专家人才库37人,法学会基层法律服务站入驻综治中心全覆盖。2025年以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并成功化解案件65件。

聚焦特定领域难题,组建攻坚团队“现场诊”。针对全旗辖区内耕地、林地、草地权属交叉重叠等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创新实施“专家联动+现场会诊”工作法。由林草、农牧、自然资源等部门及苏木镇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化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核对档案、勘查实地、召集权利人,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现场确权。在展旦召苏木和吉格斯太镇试点,累计化解国有与集体林权交叉问题60个(33406.45亩)、林耕交叉问题205个(500.96亩),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权属争议化解机制。

“微治会聚” 共筑睦邻善治的“幸福桥”

以“微治理”作为切入点,将“近邻+铁三角”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真正让邻里共商共治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

夯实“铁三角”微治理。进一步优化基础网格、专属网格,细化微网格,将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机制融入网格“铁三角”架构。全旗科学划分基础网格1825个,专属网格138个,微网格5388个,成立网格党小组836个。选聘6404名楼栋(单元、联户)长,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单元长、社长)”基层治理“铁三角”模式,把人、地、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楼栋、每户家庭,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搭建多元协商议事平台。积极创新议事机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党员代表、“铁三角”、村(居)民代表等参与讨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全局性重大事项,因地制宜总结提炼出“一组三会”“社管会”“墙根议站”“邻里协商”等基层微治理模式,将议事厅搬到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让涉及群众的矛盾纠纷问题在议事过程中得以化解。

创新“法治+乡土”普法模式。组建“法治服务小分队”,依托“老周调解室”“武飞日志”等33个特色品牌和“通情达理”小分队的流动服务功能,开展信访代办、文明小区创建、法律宣传教育、矛盾调解等法治服务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本土化表达”,围绕征地补偿、阻工纠纷、禁牧禁渔等高发矛盾,筛选典型案例,以“身边事”讲清“法理”;同时用“乡音”解读法律,通过《张三的春天》《渔路狂飙》等8部幽默短视频,让农牧民“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数智会聚” 驱动高效治理的“强引擎”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实现矛盾纠纷调解业务“全链条”一网通办。推广应用基层治理“根数据库”一表通。推广使用暖城“e”治平台,构建“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矛盾排查,依托信息平台整合基层数据资源,实现综合采集、一表通用、多方共享。推出微信小程序“一码达”,打造“一码解纷”模式,对调解案件进行全程记录、同步保存,异地当事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参与视频调解,旗、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置二维码并公开发布。

从土地纠纷到物业矛盾,从家庭琐事到行业争议,达拉特旗用“会聚治理”的温度软化矛盾,用“多元共治”的力度定分止争。在这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家门口的平安。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