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以“一站式”服务、多元共治的法治实践,金寨县把占地近25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打造成社会治理资源的“超级枢纽”;
创新协同治理机制,畅通矛盾纠纷化解“快车道”,提供“点单式”服务,霍山县着力构建多元解纷“立交桥”;
融合信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六安市裕安区让解纷“最多跑一地”……
今年以来,安徽省六安市积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成7个县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成“一站式受理”平台,建立“一揽子调处”机制,探索“全链条解决”措施,让群众每一项矛盾纠纷都有人办、依法办,成为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服务群众、宣传法治的坚强堡垒,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
中心建设高标准规范化
六安市叶集区综治中心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整合了原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劳动保障维权中心等职能,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目标。
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安徽省委统一部署要求,六安市所属的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7个县(区)级综治中心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中心采取“重点部门常驻、行业主管部门轮驻、责任部门随驻”模式,要求县(区)信访局整体入驻,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派员常驻,住建、民政、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轮驻,其他县(区)直部门随叫随驻,让群众诉求从“多头跑”变为“一站办”。
六安市委政法委还要求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组建由多名专业调解员组成的团队,让专业调解组织和法律专家坐镇,重点针对婚姻家庭、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热点领域,点对点、面对面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
“我们科学划分综治中心三大区域——引导受理区承担群众引导、综合接待、登记受理功能;多元化解区具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调解、仲裁、诉讼、法律监督等功能,同时设置劳动争议、婚姻家庭、医疗纠纷、房地产物业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区;指挥调度区负责风险预警、事件处置、综合协调等工作。”六安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唐惠说,这里不仅是解决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更是通往安心、稳定新生活的起点。
运转机制做到无缝对接
从“分散协调”到“集成督办”,打破部门壁垒,实现100多个单位线上账号互联互通,纠纷处置全程线上跟踪,协同效率飞跃;从“单一调处”到“全链服务”,服务延伸至帮扶救助、就业推荐等环节,实现“解决一件事”向“帮扶一类人”深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依托数据分析,精准锁定风险,推动批量化解同类纠纷、包案化解重大纠纷、前端消除隐患……六安市正全力打造一流的“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平台,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法治六安提供坚实支撑。
在坚持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六安市还致力于机制创新,把创新作为提升效能的“引擎”——
叶集区首创“轮值主任”制度,由区委政法委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每日轮流坐班,直接签批、交办、督办,指挥协调重大事项,显著提升了复杂疑难事项的处置权威和效率;
霍山县提供“点单式”服务,做实“重心下移、关口前置、触角延伸”治理机制,运用云上远程调解、线上司法确认、下沉实地解处等方式,让群众“带着矛盾纠纷来,带着顺心和气走”;
霍邱县建立“维权+就业”联动机制,在调解劳资纠纷的同时,运用收集到的本地用工信息,向有需求的劳动者免费提供;
此外,六安市还要求各区县建立首问负责、分流指派、风险预警等工作制度,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治”转变,形成“诉调裁审无缝衔接”的法治服务体系。建立“日交办、周调度、旬会商、月通报”研判机制,汇聚全量数据进行分析,精准锁定风险,推动前端化解,尽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拓展织密立体化防控网
今年7月,六安市所辖7个县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成验收以来,成为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的“主舞台”:
金寨县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583批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39起,提供法律援助123起;
……
“我们还要对乡镇、村居两级的综治中心加强规范化建设,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加以规范,做到创新服务、全链条就地解决群众难题。”六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孙敏敏说,加强乡镇、村居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助于织密立体化防控网,通过数据赋能,让数据多跑路,让研判更精准,让处置更及时,还能让“一站式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广,以便于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现在六安市的县区已在探索。舒城县城关镇综治中心依据“分级分类处置+智慧调度”机制,按照“分类施策、专业对口”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能精准分流、快速响应、专业处置,大幅减少了层级流转的冗余耗时。金寨县则深耕网格化管理,构建起“县中心统筹、乡镇分中心协调、村级网格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常态化开展网格日常巡查走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法治宣传等工作,做到风险在网格发现、隐患在网格消除,让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化解,形成“小事网格了、大事中心办”的治理格局。
“我们运用强大的数据平台,整合了全市各类数字信息,如同有了‘智慧大脑’,能够研判、出招、出解,守护好群众的安全感,将‘矛盾化解地、群众暖心处’的承诺写进了百姓心坎里。”孙敏敏说。
编辑:申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