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谱写“十四五”法治篇章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中央统战部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专项监督工作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全国政协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各类协商活动200余场次,开展视察考察调研活动410余项,提案立案25043件,收到信息来稿21.6万余篇,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政协信息2380余期,一大批建言成果转化为政策举措……“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
图为今年3月6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就人工智能立法问题与其他委员交流。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摄
“我们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广泛智慧和力量。”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马利怀说。
政党协商规范有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马利怀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一是政党协商规范有序。党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每年就有关重大议题召开政党协商会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十四五”期间,共召开政党协商会议49次,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报告、有关重要法律法规修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当前经济形势等重要议题,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有效凝聚共识,促进科学决策。
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聚焦“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5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10个主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通过调研协商座谈会、“直通车”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400余件,为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有力参考。同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民主监督、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为服务国家中心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拓宽。一大批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任职,积极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2023年换届时,有791名党外人士担任全国人大代表,1320名党外人士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不少担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组成部门,以及省级、市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职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作用和效能,在‘十四五’期间得到了更加有效而充分的发挥,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优势。”马利怀说。
围绕规划实施建言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围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深入协商建言、开展民主监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在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民主决策、精准有效施策。”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胡衡庐说。
“十四五”时期,全国政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聚焦“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报党中央批准后组织实施。五年来,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等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等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和远程协商会。同时,经常性地开展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专家协商等,以高质量协商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协商中,全国政协注重发挥调查研究基础作用。出台加强和改进调研工作的意见,在“深、实、细、准、效”上持续用力,通过“调研—协商—再调研”,努力把问题研深议透,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调研报告150余篇。今年还聚焦“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增设《政协调研(关于“十五五”规划制定建言专题)》。同时还创立主席会议成员牵头、跨专门委员会、跨领域的专题研究制度,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污染物治理、中华文明发展史研究阐释传播等重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开展深度研究84项,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五年来,全国政协持续开展民主监督助推决策落实。自2021年起,围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黑土地保护、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全国政协10个专门委员会分别聚焦一个主题,连续5年选择不同侧重点持续开展民主监督。比如,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分别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小切口,从不同角度持续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有效助推决策和规划的实施。
凝聚各界智慧力量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十四五”时期,全国政协在发扬协商民主中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工作,更好把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胡衡庐表示,全国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常态化开展政治培训、理论研究、委员读书,以理论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十四届全国政协举办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6期,届内将实现委员参学全覆盖。开设了151个委员读书群,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委员读书活动900余期。
“十四五”时期,全国政协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培育政协协商民主文化,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召开30场专题座谈会,覆盖10个专门委员会、34个界别,鼓励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逐一听取538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座谈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引导政协委员深入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更好地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党组成员每年同党外委员开展“一对一”谈心交流不少于30人次,了解思想动态、听取意见建议。
同时,积极面向委员和界别群众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健全发挥委员履职作用、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增进认同。优化委员的日常联络、服务管理和反馈沟通机制,建设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举行委员科学讲堂、科普万里行、文史讲堂等活动;截至2024年底,组织开展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捐资助学、扶残助弱、技术培训、普法宣传、项目帮扶等活动8981项,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记者手记
五年来,记者在采访中切实感受到,协商民主体系持续完善,协商民主机制逐步健全,协商方式和平台不断拓展。“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彰显中国式民主的制度特色与政治优势。
编辑:申旭阳